論形成性評價在學生黨員發展質量長效監控中的運用
高教改革與發展
作者:上官賽君
摘 要: 如何評估、監控高校學生黨員發展的質量是黨建工作的一個重要命題。形成性評價是一個連續不斷收集對學生能力、態度等全麵綜合評價的係統過程,與當前學生黨員發展質量監控的長效機製存在較多的共通之處。在監控實踐中,形成性評價與學生黨員發展質量長效監控之間的對應關係使其在監控過程中展現出明顯的可行性和優勢。
關鍵詞: 形成性評價 學生黨員發展 質量監控
形成性評價作為一種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持續不斷地對學生能力、態度等全麵綜合情況的反饋,促進教學健康發展的評估手段。該評價手段與當前學生黨員發展質量監控的長效機製在評估目標、評估主體、評估方式等方麵存在一定對應關係。在學生黨員發展質量長效監控實踐中引入形成性評價具有可行性,並對進一步調動和發揮廣大黨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加強高校學生黨員發展、教育管理工作有積極作用。
一、形成性評價理論
形成性評價這一概念始於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家斯克裏芬(M.Scriven)在《評價方法論》一書中論及課程改革時第一次提出,是針對傳統的紙筆評價方式的種種弊端的一種反思。美國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布盧姆(B.S.Bloom)將形成性評價運用於教育評價實踐,從而大大推進了教育評價理論的發展。西方目前對其進行的理論研究已趨於成熟,對評價體係的建立等已有較多探討。
形成性評價是“連續不斷地收集學習證據的係統過程。這些證據可以用來確認學生學習的當前水平,服務於課堂教學以促進學生實現預定的學習目標。在形成性評價中,學生能動參與教師教學、分享學習目標、了解學習提高的方式和下一步該采取何種步驟及其如何實施”[1]。形成性評價是一種基於建構主義理論的評價模式,它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情感態度、創造精神、實踐能力等進行全麵綜合性測評:它強調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旨在確認學生的潛力,改進和發展學生的學習;它不單純從評價者的需要出發,而更注重從被評價者的需要出發,重視學習的過程,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關注個體差異及對發展的不同需求;它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強調評價中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重視師生交流。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引入該理論,並已借鑒對我國現有的教學活動的評價反思。目前形成性評價主要集中應用於語言教學評估,特別是英語教學過程的評價管理,並已有一定成效。然而,形成性評價是一個廣泛意義上的概念,“以持續的參與式反饋推進為主旨”的評價概念並不隻能應用於哪一學科或某一領域。在黨員發展的質量監控中引入形成性評價,為黨員教育與評價的有機結合提供一種新嚐試。
二、學生黨員發展質量長效監控的背景
黨員的發展包括發展黨員和教育管理黨員。黨員發展的質量是黨建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黨中央及相關行政部門對黨員發展質量的監控十分重視。黨的十七屆七次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提出“要打理保持黨員、幹部隊伍純潔”,“嘉慶行教育管理,建立健全黨員黨性定期分析製度”[2]。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提高發展黨員質量,重視從青年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中發展黨員。”黨中央組織開展的先進性教育、創先爭優等一係列活動,是加強黨員隊伍建設的經常性工作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