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滴中珍藏感動
教育教學研究
作者:婁鳳榮
有人說,金子隻有放到絢麗的空間中才會發光,因為它的美麗存在於欣賞者的眼睛裏。如果你這樣認為就錯了,金子放在哪裏都會閃光,越是平凡的地方,它的光澤越鮮豔。因為越是平凡的地方越能襯托出它的美麗。最近我在《中國教師報》鎮西隨筆中認識了袁偉老師,他沒有《感動中國》那樣轟轟烈烈,卻在平凡中感動著身邊的人。他隻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正如他所說,自己無非是默默無聞加班加點,不計報酬任勞任怨,談不上可歌可泣,更扯不上偉大。但正是他這種淡泊名利、不求回報的奉獻精神贏得了全校師生的尊敬。
我也是一名人民教師,仔細讀完《中國教師報》這篇關於袁偉老師的報道,我的心被深深地觸動了。我常常在想,怎麼做才算是一名合格的教師?怎麼做才算得上一生有所貢獻?難道非要做出轟轟烈烈的成績麼?參加工作已近三十年了,回想走過的曆程,有成功的喜悅,更有失敗的消沉和不振。說句真心話,剛參加工作時,我是抱著一顆對教師事業無比向往崇拜和追求之心而走上了這三尺講台的,但也許是我不適合當今社會潮流,經常覺得力不從心。作為教師,我不知道自己對祖國的貢獻到底有多大,但我明白教育好一代又一代學生,他們對國家定會有貢獻。
仔細想想,身邊一定存在讓我們感動,值得敬佩的平凡小人物。記得剛參加工作時,因為剛從學校走出來,缺乏實際經驗,自以為是地認為隻要努力把課備好、講好,一切就萬事大吉。身邊的前輩讓我漸漸改變了幼稚的想法。我永遠都不會忘記前輩蔡光德老師。40年前,年僅二十歲的蔡老師背著行囊來到了最偏遠的亂石窖小學。麵對貧困的山村、破舊的校舍,蔡老師依然拾起教鞭,開始了最崇敬的教育生涯。他每天徒步奔走於8裏外的學校,從未下過廚的蔡老師不是把飯做成糊就是做成夾生飯,冷一口,熱一口,更多的時候是不吃了事。就是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蔡老師整整堅持了8年的時間。1981年正月,一把大火燒得蔡老師家片瓦無存,他的父親一著急突發腦血栓癱瘓在床,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就在這種情況下蔡老師仍然堅持在教學第一線。1988年蔡老師的小女兒,因腦缺氧住院,隨時有生命危險,需要人細心照料,在孩子住院的半個月中,蔡老師兩地奔波,沒有因為孩子生病,耽誤學生一節課,沒請過半天假。蔡老師說:“雖然我沒有盡到一個好父親、好丈夫的責任,但我以學生的優異成績向學校、向家長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幾十年來,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學生,外地的教師來了一茬又一茬,走了一個又一個,但蔡老師始終以滿腔的熱情積極奮鬥在山區教學的最前沿,直至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