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美術課堂也能遍地開花
教育教學研究
作者:王小珍
小學美術課是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一門必修藝術教育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因為美術是一門視覺藝術,美術教育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創新天地,在大力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現代教育的四大趨勢之一是使教師的作用由權威式的傳遞知識向判斷學習者需要的方麵轉變。為了讓小學美術真正起到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增強愛國主義情感、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的作用,應該讓“生活化、自然化、新穎化、開放化”成為美術教學的基本特點,然而美術課的教學要貼近自然、貼近經驗、貼近生活,使其充滿生命活力,真正實現遍地開花,就應該做到以下三個方麵。
一、讓新穎化的美術課堂成為喚醒沉睡的力量
人類學家蘭德曼與馬克思有同樣的見解,即人的創造性、能動性是蘊藏在內部的“沉睡著的力量”,藝術創造性無疑對人的精神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對於小學生更是如此。
你看過小學生包的書皮嗎?他們把自己的名字寫得花花綠綠,傾盡了美的情感。小學生具有好奇心、隨意性特點,他們常把美術行為看成自身價值的再現,他們內心萌動著一種自我表現、自我滿足的欲望。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美術課的生動與活潑,很多時候是由學習材料或問題的新穎性激發的,在美術課堂中教師要學會融入學生的內心世界,用童心發現童趣,細心觀察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愛、所玩,聯係生活,投其所好,讓學生對解決美術問題充滿興趣,在美術課中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就像一池水,由於他們具有好奇的心理特點,美術課上的一些富有吸引力的問題、新穎化的材料都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即所謂的“投石激水”。如有一位老師走進課堂,在講桌上放滿廢紙、海綿、抹布、繩子、紗頭、土豆……學生滿臉好奇,不知老師要幹什麼,頃刻間經過老師的畫、吹、拉、印,一幅幅美妙畫圖展現在眼前,學生無不讚歎,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這樣便喚起了學生對美術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從藝術的酣睡中醒來,並從此走上創造的自覺道路,形成學生在美術課堂中積極性高、學習效果好的良性循環。
二、讓生活化的美術課堂閃爍智慧的火花
教育即生活,生活是藝術的源泉。美術教學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將美術與學生的生活聯係起來,從生活入手,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提高審美意識,讓學生直接從生活中感受美,發現什麼是美。當學生發現什麼是美或感受到美以後,他們的心靈會得到美的共鳴,甚至撞擊,進而自發地向這一方向靠攏,即美術課堂生活化、自然化。如一位美術老師上課時提了一包各式各樣的葉子,問學生:“今天我們畫什麼呀!”學生眾口一詞:“畫樹葉”,“不對,是用葉子畫”……實際上這節課是葉子拚貼畫。這位老師講:“自然界各式各樣的葉子是同學們最熟悉的植物,今天的美術課要把它們變成動物,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遊的。怎麼變呢?”老師很快用楓葉拚了一條魚。這樣就讓孩子們發現了自然再造的妙趣,欣賞到了美,從而想要創造美。二十分鍾後,同學們便拚出了一幅《群魚戲水圖》。這說明學生把美的事物定格了下來,他們用基礎的藝術形式表現生活中的美,讓美術課堂教學走向生活,這樣既達到了《美術課程標準》提出的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的要求,又使學生思維的閘門大開,迸射出五彩斑斕、光芒四射的智慧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