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市有500多家企業與瑞典哥德堡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清華大學等300多所高等院校,與國家“863”專家委員會建立了長期技術合作關係,有1800多名專家為本市柔性服務,成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強大“外援兵團”。

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競爭已成為最具全局影響力的競爭,人才實力已成為一個地區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約束也正在逐步由物的約束向人才約束轉變,因此調整人才資源結構,爭搶人才資源成為地區發展新的關注點。

海門市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及時調整發展思路,強化“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理念,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推進“人才特區”工程,使人才資源得到充分挖掘,人才活力全麵釋放,全市奏響了人才強市的優美樂章。

廣開引才“綠色通道”

人才智力引進是人才資源開發中成本最低、見效最快的一條途徑。近年來,海門市以“企業人才需求對接工程”為抓手,以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為重點,多措並舉,培養、吸引、聚集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和優秀產業人才團隊,為保持全市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一、優厚待遇政策引才 充分利用、宣傳、完善現行的科技進步與人才工作政策性文件,為人才提供辦公用房、稅收優惠、科研經費補助等優厚條件,吸引、集聚各類人才前來服務與創業。實行企業高層次人才津貼獎勵政策,碩士生每人每月補貼1000元,博士生每人每月補貼3000元。自2000年以來,市財政累計支付津貼1500多萬元。實施了高新技術企業激勵政策,製訂了《大力提升產業技術、加強推進科技進步實施意見》、《關於促進和鼓勵企業創新創業的若幹激勵措施》等,促使人、財、物等生產要素向企業滾動聚合。通過建立市領導聯係製度、開辟引才“綠色通道”等,對高層次人才在配偶工作安排、子女就學、個人成長發展等方麵給予關懷,為人才創造良好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環境。在優惠的人才政策環境下,來海門創業的人才數量以年20%以上的速度遞增。

二、主動出擊市場招才 注重“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並舉,注重“境內市場”和“境外市場”互動。兩年多來,先後到全國各大城市組織企業人才招聘會30多場次,組織7批200多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海門行活動,在上海、重慶、西安等多個大城市建立人才工作服務站,先後引進了海洋港口、生物工程、新醫藥化工、新材料技術等產業發展急需的高層次人才、適用性人才3900多名。3人被確定為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對象,各獲得省委省政府100萬元的資助。

三、搭建舞台項目納才 實施項目與人才同步引進戰略,將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並軌進行。依托國家火炬計劃新材料產業基地的優勢,重點集聚一批先進製造技術、醫藥化工、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等高層次、導向性人才。依托沿海開放城市的優勢,集聚一批熟悉國際經貿規則和經濟運作的專業化、複合型人才。依托江海聯動開發的優勢,集聚海工裝備、重石化、倉儲物流、船舶修造等臨港型產業高層次人才。兩年來,我市利用已建、在建的高科技項目和70多家,包括3個院士工作站及3個博士後工作站在內的科技平台,配置醫藥化工、船舶製造、機械電子等高科技人才2000多名。

四、拓寬思路柔性借才 鼓勵企業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觀念,積極借腦,柔性引才,探索建立“特聘顧問”、“周末工程師”等製度,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專家學者為我市企業提供技術谘詢、培訓、指導和新技術推廣等服務。暢通高校、院所創新人才和創新成果與本地產業的溝通聯係渠道,定期組織開展企業、大學、科研機構間的技術交流,推進技術合作。組織省內外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及行業協會專家,采取技術入股、人才租賃等方式,為本地企業進行技術難題谘詢、診斷。目前,全市有500多家企業與瑞典哥德堡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清華大學等300多所高等院校,與國家“863”專家委員會建立了長期技術合作關係,有1800多名專家為本市柔性服務,成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強大“外援兵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