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谘詢為紐帶,以投資為引擎,以專家團隊為支撐,為低碳經濟的投融資獻策獻力。
業內專家認為,低碳經濟可能會成為將來投資的一個熱點。自2010年始,政策的支持將推動低碳行業從“初創期”走向“成長期”,低碳經濟投資在迎來快速發展機遇的同時,也伴隨著一係列的風險和挑戰。如何能夠把握機遇,並且有效控製風險,本刊記者專訪了華源投資有限公司、華源能(北京)低碳經濟谘詢有限公司總裁李東壕。
記者:貴公司剛成立不久,以“低碳”命名公司的初衷是什麼?
李東壕:這首先要對我的個人經曆進行簡單的回顧。從2001年起我開始做投資谘詢,和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地方招商部門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深刻了解到中小企業的資金瓶頸問題。而市場並不缺錢,隻是缺乏一個有效的互動平台。
早在2005年,在接觸風電項目時,了解到《京都議定書》框架下的清潔發展機製(下簡稱CDM)項目,當時認為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機製,能額外換來一定的資金。2006年,國內一家知名的民營焦化企業在北京設立投資公司,管理層想涉足CDM領域,又不太懂,就請我過去幫他們組建業務,當時我也是在學習和摸索的過程中。因為這樣一個契機,我就參與並主持該公司的CDM業務板塊的搭建和開發,包括企業內部業務架構、盈利模式、交易結構以及項目的開發、ERPA談判;在CDM開發過程中上下遊買賣雙方關係的協調,甚至是CDM項目建設本身的融資安排等等,做了包括水電、動物糞便管理、生物柴油等項目,發現很多項目其實缺的還是錢。而在CDM的開發當中,碳基金基本隻是關注項目已開發成功以後碳指標的購買,對項目前期資金的需求起不到作用。事實上,當時我們的業務模式也是做中間的服務,很明顯解決不了企業發展期的困難。
當時就想有沒有一家公司能投資在CDM項目本身的建設當中,能解決資本的需求。帶著這樣的目的,在2007年我積極去尋求市場和機會。在這次創業前,也曾在一家知名的英國投資公司任副總裁,這家公司管理一支6.5億美元的中國甲烷利用基金,我負責中國區域的業務拓展與商務談判。2007~2008年,從東北到西南我們跑遍了國內所有的煤礦,因在CDM領域裏投資的範圍很窄,隻能投資煤礦瓦斯和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氣的發電。當時也確定了很多投資意向,以山西、吉林、安徽居多,但2009年作為項目投資的投入期,正趕上山西煤炭進行整合,所以很多努力都付之一炬。
也就是在2009年,正值國家大力提倡發展低碳經濟,我也是憑著對這個行業有些認識,還有一些權威專家的智力資源,當時就想把智力資源進行轉化,一方麵做低碳經濟谘詢方麵的業務,同時也做投資。Sinources Investment Limited(華源投資有限公司)是一個境外注冊的投資公司。這麼多年下來,我們有一些境外的投資人對中國相關行業的發展很感興趣。我們想打造一個綜合平台,一方麵把技術和相應的過硬的發展策略市場化,同時為各路資本進入這個行業打造一個通路。
記者:您認為企業融資難的原因是什麼,您為什麼將投資方向定位在低碳方麵?在投資上又有哪些創新之處?
李東壕:投資是個緣分,像談戀愛一樣,比如說家庭背景、個人情況等都成為評價的尺度。投資也一樣,投資人要看企業所在的行業領域,企業的核心價值:現金流和贏利能力等等。
針對目前企業融資難,我認為,第一,企業本身缺乏資本市場通路;第二,有很多企業東西很好但不會推銷,是一個很大的弊端。甚至個別企業出現“鑽石擺地攤”的現象,不擅於提煉自己的核心價值,不足以吸引投資人的注意;第三,不了解投資人的心理,感覺自己好像是皇帝的女兒,漫天要價的現象也客觀存在,導致融資不太成功。另外,投資方在某個領域有眾多項目進來,給潛在意向的融資人條款比較苛刻,也會導致不成功。
我們選擇把投資方向定位為低碳,首先這個領域是全新的,是政府大力提倡的,我們的終極目標,想要搞一個低碳發展基金;其次理念要創新。低碳經濟發展所需資金投入大,投資回報周期比較長。而目前各類PE和創投機構,還主要是關注成熟的行業、成熟的企業、中後期的項目,越成熟越好;他們的投資模式基本都是股權投資,而且追求退出的途徑就是IPO,或者增值並購。這種傳統的投資模式和低碳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投資可以說在兩條平行線上。該模式下的投資人,在投向的時候一定要確定後門開在哪裏,要設計好怎麼退出。而低碳產業的門可能開在前邊,交叉的可能性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