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園區人工的成分太多。在國外,自然的成分更多一些。中國科技園區的特色就是有很多園丁和苗圃圍著“大樹”這個目標運轉。從中國的國情出發,這是必要的。從大的發展趨勢來看,科技園區的功能將會被社會功能所取代,那時科技園區就會消亡。
人物檔案
陳鴻波 198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專業,2006~2008年曾擔任國際科技園協會(IASP)亞太分會主席,現任清華科技園發展中心副主任、啟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兼任國際科技園協會北京辦公室主任。
清華科技園創建至今整整15個年頭,已入駐企業1000餘家,輻射近30個城市及地區。作為大學科技園區,清華科技園彰顯了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方麵的優勢,同時在培育、扶持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成長,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此,本刊記者專訪了國際科技園協會北京辦公室主任、清華科技園發展中心副主任陳鴻波先生。
小環境營造需要大環境支撐
記者:清華科技園的發展經曆了哪幾個階段,標誌性事件是什麼?
陳鴻波:大致分為3個階段。建設起步期,大概從1994~1999年這一段時間,等於說科技園從無到有;2000~2005年主體園區基本建成,可以說是初步成型期;2006~2011年,也就是到清華大學建立100周年的時候,是發展完善期或者說是走向成熟的時期。每一個階段以硬件設施建設和服務體係完善為標誌,第一個階段對應清華科技園第一座大樓建成,第二個階段對應主體園區建成,現在這個階段所要做的就是完善相應的創新服務體係,並開始嚐試將服務體係的服務範圍向全國拓展。
記者:清華科技園分園的創建是否在複製主園的模式?
陳鴻波:清華科技園輻射網絡覆蓋近30個城市及地區。處於不同地區的分園和服務機構發展模式因所在地區的具體情況不同而各不相同,其中並不存在統一的運行模式,有些分園比如上海多媒體穀、南京分園、玉泉慧穀園等,我們會有部分投資並派出專業的團隊與地方一起合作建設,有些分園則主要是以簽訂合作協議、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培訓和交流討論會的方式來運行。與地方的合作方式、各地分園的發展模式都是多樣化的,還處在摸索中。
記者:清華科技園分園為何沒有輻射西部地區?
陳鴻波:這主要是當前中國普遍社會條件決定的。要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企業成長的局部小環境,是需要大環境來支撐的,科技園的目的是培養高新技術企業成長,但如果周圍的經濟條件、社會環境、科技水平等方麵的因素不具備,科技園區的作用是很難發揮出來的。
記者:清華科技園分園對於促進區域發展方麵有何作用?
陳鴻波:隨著科技園區的建設和發展,會吸引大量的高科技企業入住,隨之而來的就是產業、技術、產品、人才和相關服務行業的聚集,這些要素的迅速聚集,對一個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科技水平、人才素質的提高都有很大幫助。當然,清華大學品牌的作用也很重要,清華科技園辦的分園對企業的吸引力比其他園區要大,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會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記者:清華科技園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學科技園區,今後國際化發展的目標是什麼?
陳鴻波: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服務,為北京社會發展服務,再往近說是為海澱區發展服務是清華科技園建園目的所在。為把服務做得更好,我們需要什麼資源就整合什麼資源。
整合國際資源也是為了服務的更好。清華科技園現在在國際科技園區領域內所具備的人際關係、網絡平台和積累的經驗是非常豐富和紮實的。如果區域、政府、企業有需求的話,我們立刻就可以提供相應資源支持。客戶的需求是清華科技園實行國際化戰略的基本動因和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