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中國還是歐美,政府的“有形之手”在2010年都是閑不住的。目前,除了日本政府還在進行滯後的經濟刺激計劃之外,歐美各國要擇機退出,中國政策要機動靈活,所以經常會有出乎意料的政策調控。在超額貨幣已經存在的條件下,政策調控的藝術已經演化為一門新的“風水學”,因為政策如風,貨幣如水,風動則水動,水動則浪起。風聲水聲,價高價跌,潮漲潮落,源頭都來自於貨幣的流動性。

但是,政策的風向標決定貨幣的流動性,貨幣流向哪裏,哪裏風生水起,因為價格波動的推手是信心和資金。在中國,研究政策的風向標還要區分“陣風”和“季風”,因為“陣風”拂麵去無聲,“季風”吹過花凋零。近期較為頻繁的政策是陣風還是季風呢?我看是陣風。上周央行出人意料地調高存款準備金率,股市應聲下跌。若考慮到此前還有兩個出人意料,一是去年12月的房價上漲幅度出人意料:二是新年第一周的信貸投放速度出人意料。把三個出人意料放在一起,央行的政策微調就不足為怪了。

政策“風水學”這個說法或許是我的首創,但政策風向與貨幣之水的關係早就是業內的共識了,隻是大家仍習慣於把政策調控視為係統外的幹預。在貨幣成為商品,貨幣的供求調節也和普通商品一樣有其市場調節機製,我們就應該把貨幣的流動性納入市場體係之中,把貨幣的流動性分成兩個層次,一是宏觀總量的調節,二是貨幣流向的調節。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理解一個新的經濟學術語:管理通貨膨脹預期。

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政府的經濟目標第一是充分就業,第二是適度通脹。在凱恩斯的原著中,政府追求“適度通脹”的標準。在凱恩斯的時代,投資品市場的規模相對較小,樓市幾乎沒有投資品屬性,股價上漲的趨勢主要取決於“長期預期的價值”。現在大不相同了,以名義貨幣計算的價值總量來衡量,虛擬經濟早已超過了實體經濟。投資品的市場規模急劇增大。這時,政府對通貨膨脹的管理就有了多層次的選擇,最低的層次是調節貨幣流通總量,較高的層次是通過政策的風向標來調節超額貨幣的流動方向。所以,宏觀政策的調控既要調節貨幣發行的總量,又要調節貨幣流動的方向。

城市化進程中的“超級泡沫”已經和我們形影相隨。資產泡沫的客觀存在使我們不得不麵對三種判斷:第一,泡沫長期存在;第二,泡沫即將破滅;第三,泡沫自行消失。回顧中國樓市的曆史,當年曾經被不可思議的天價“泡沫”豪宅,現在已經比比皆是了。單價11~14萬而閑置多年未能成交的湯臣一品,已經爆出了單價16萬的成交紀錄,這也許可以說明,資產泡沫並不像我們想象中那樣可怕,許多情況下還能和我們相安無事。

在樓市泡沫已經存在的條件下,政策的風向標給出了“平穩健康”的方向,也許意味著貨幣的流動性會讓資產泡沫漂浮在我們的生活中,讓居民收入的增長和實體經濟的複蘇自行消化泡沫破滅的威脅,至少可以延後泡沫破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