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易因為自己的努力所得而沾沾自喜的時候,袁銅從門口走了進來。
原來在不知不覺中,大半天過去了,現在是準備晚飯的時間。
各位看官,華夏在宋朝以前普通人一天可是隻有二餐的。皇室為四餐,諸侯為三餐,西漢時,給叛變被流放的淮南王的聖旨上,就專門點出,“減一日三餐為兩餐”。
但是在宋代由於經濟的繁榮,除了酒肆之間不再如唐代被約束在市坊中間,夜市晚上也不實行宵禁,晚上夜生活豐富,再加上宋朝的政治體製比較寬鬆,也就不再明文規定的禁止了,所以慢慢地就變成加一頓晚飯,而原來的晚餐則變成了午餐,到現在有的地方還把午餐叫‘晌午飯’,實際上開始是叫‘賞午飯’的。
袁銅顯然沒有想到李易會在廚房,因為往常的這個時候李易都是跑到大街上去看雜耍或者找同齡的孩子玩去了。所以看到李易後,袁銅先是一愣,然後才發現李易寶貝似的捧著一個破瓦罐,正笑得見牙不見眼。
袁銅好奇的走過來一看,瓦罐中一堆雪白的塊狀物體,再仔細一看大吃一驚:“小啞巴,你從哪裏弄來的精鹽?趕快還回去,被抓住會被打死的。”說罷拉著李易就要往外走。
李易有力掙脫袁銅的拉扯,用手指指指爐子,再拍拍自己的胸部,意思是我自己弄出來的,嗨,不能說話真是麻煩,不行,等有錢了一定要把自己的喉嚨給治療好。李易在心裏給自己下了個決定。
“咦,你的意思這精鹽是你自己弄出來的?”袁銅看到李易的比劃後,大感不可思議。“我不信,這不可能。”
打死袁銅也不敢相信一個八歲的小娃娃能夠製作精鹽,“你可別騙我,小啞巴,如果你是偷了主家的精鹽又不承認,主家會把你趕出去的,那麼今年冬天你就得凍死在街上了,現在你老實交代,這精鹽是哪來的?”
見袁銅不相信自己,李易火了,拉著袁銅來到自己的柴房,當作袁銅的麵拿出五文錢一斤的粗鹽製作了起來。
因為是第二次製作,再加上剩下的粗鹽也不多,所以李易輕車熟路的,隻用了半個小時左右就製作成功鹽水濾液,然後拉著袁銅到廚房蒸發結晶,一係列流程讓袁銅看得目瞪口呆。
又過了二十分鍾左右,新的精鹽製作完畢。李易直起腰把手中裝有精鹽結晶的瓦罐塞到袁銅手裏,然後歪著腦袋看著袁銅,意思是看看,是我製作的吧。
“這樣就成了,這樣就成了。”袁銅捧著瓦罐呆立在一邊,嘴裏喃喃自語,眼神發散,一副不可思議的模樣讓李易剛才被懷疑的怨氣消失得無影無蹤。
猛然,袁銅突然醒悟過來,拉著李易抱著瓦罐就往前院跑去,邊跑邊說道:“這下好了,我們的菜肴終於不會比‘醉仙樓’的差了,得告訴主家,一定得告訴主家,小啞巴你這次立大功了。”
李易一聽菜肴,不由得翻了翻白眼,就你這手藝做出來的也能稱得上是菜肴?我看叫豬食還差不多。
此時的李易是穿越以後的第一次踏入前院,在李易的想象中,前院應該像老北京的四合院,紅的磚,綠的窗欞,白的欄杆,淡黃的瓦……在四幢相對的灰磚平房中間,是一個灰磚鋪就的長方形小院。院當中砌著個花壇,上麵陳放著十幾盆盛開的菊花。花壇旁有棵一丈多高的紅海棠樹,枝條被修剪得疏密適度,整個庭院更顯得古樸、靜謐。
隨著袁銅進去後才發現,自己的想象大錯特錯,原來自己認為的前院隻是其中的一個偏廳。
首先穿過的是偏廳的廳堂,匆忙間李易打量了一下,廳堂用的是橫向的垂直屋架。每個屋架由若幹長短不等的柱梁組合而成,隻在外簷柱上使用鋪作。每兩個屋架間用椽、襻間等連接成間。
還沒等李易打量清楚,就被袁銅拉過了弄堂,來到了一間富麗堂皇的猶如宮殿似的廳堂中,廳堂結構按水平方向分為柱額、鋪作、屋頂三個整體構造層,自下至上逐層安裝,疊壘而成。因為上麵加造了樓房,所以增加了柱額和鋪作層。
但是,讓李易覺得不對勁的是如此富麗堂皇的廳堂竟然紗幔低垂,用於營造出一種朦朦朧朧的氣氛,四周石壁全用錦緞遮住,就連室頂也用繡花毛氈隔起,讓人感到既溫暖又溫馨。陳設之物也都像是少女所用,極盡奢華,連簾鉤上都掛著小小的香囊,散著淡淡的幽香。
穿過廳堂,順著曲折遊廊,踩著階下石子漫成的甬路,李易隨著袁銅來到主廳的後院,後院一片旖旎之景,假山,小池,碧色荷藕,粉色水蓮。不時有少女模樣的年輕女子在其中穿過,腳步聲卻極輕,談話聲也極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