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科的實證研究範式
中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聯盟首屆學術會議專欄
作者:李紅菊 呂修芝
【摘要】 實證研究是本著科學的精神,強調從問題出發,提出理論假設,然後用實驗或調查等方法加以驗證。20世紀以來,實證研究被廣泛地應用在心理學、社會學、體育學以及藝術學等領域,在各領域的學術研究中得到迅速發展。但實證研究在藝術學領域所受到的重視還不夠,藝術學要持續發展,必須進行研究的“範式革命”。要使藝術學領域的研究結果更加客觀可信,研究者應對實證研究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予以重視,采用科學嚴謹的研究方法,以加強研究結論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關鍵詞】 藝術學科;實證研究;範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19世紀末20年代初德國的德索瓦爾(1867-1947)出版了《美學與藝術學》一書,正式將美學與藝術學分開研究,同年創辦了《美學與一般藝術學》雜誌,標誌著藝術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1]85-88藝術學從美學中獨立出來之後,對於藝術學研究方法的探討一直成為藝術學研究領域的熱點話題。有學者指出,如果藝術學要成為真正成熟的學科,當務之急要擺脫美學的、文本的、思辨的、搖椅上冥想的方法,而走向實證的實地考察,實現藝術學研究範式的轉型,這也就是“範式革命”。[2]80-84
一、當代藝術學科實證研究的概述
研究範式是指科學群體在共同信念與價值取向的支配下,選擇研究什麼與如何研究的問題。托馬斯·庫恩(1922-1996)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首次提出“範式(Paradigm)”的概念,旨在闡述自然科學的發展,主要指“被科學研究群體所公認的一套有關科學的基本概念、原理、規範及基本方法和工具”。研究範式可以分為思辨研究和實證研究。其中思辨研究主要源於哲學母體,是指研究者在個體理性認識能力及直觀經驗基礎上,通過對概念、命題進行邏輯、演繹、推理,以認識事物本質特征的研究方法。思辨研究的對象是不可直接觀測或調查的抽象概念,它重概念操作而不注重事實操作,讓事實符合自己的概念而不是從事實中發現概念。
20世紀以來實證研究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並成為人們所追求的一種學術研究範式。實證研究本著科學的精神,強調從問題出發,提出理論假設,然後用實驗或者調查等方法加以驗證。實證研究的中心在於獲得經驗事實並以此為基礎解釋經驗事實,形成理論觀點,它包含量的研究和質的研究。庫恩的科學範式理論對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啟示,也為藝術學研究指明了方向。
我國最早以學科建製的方式提出建立藝術學的倡議者是張道一先生(1932-至今),他提出的藝術學科體係建構的方式為之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3]7有學者認為,在構建藝術學科體係時,應堅持民族性與包容性相統一、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曆史性與時代性相統一、哲學性與科學性相統一。[4]當代藝術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現象學方法、實證方法和曆史研究法。但我國藝術學研究中還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一方麵,很多學者把對美學和藝術學的研究混為一談,藝術學的研究對象是藝術學,而不是美學。藝術學和美學的研究邏輯不同,所以,我們應該把美學和藝術學區分開來,進一步明確藝術學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麵,許多研究者對於藝術學的把握實際上更多的是依靠直覺的感受,而不是理性的分析。[5]
近年來,實證研究不斷得到藝術學科研究者的重視,如在設計藝術學、音樂學等藝術門類中,越來越多的研究采用實證研究方法。第二屆(2005年)音樂心理學研討會上提交的52篇論文中隻有8篇(僅占總數的15.38%)屬於實證研究,相比第三屆(2008年)研討會上實證研究則占到了32.31%。部分學者開始關注並嚐試利用認知神經科學領域先進的研究技術和方法,如腦電、事件相關電位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進行音樂心理學問題的研究。[6]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我國實證研究方法在藝術學科中的應用還剛剛起步,研究方法的發展是一個既緊急又重要的問題。
二、實證研究的發展曆史,以及在其他學科的狀況
實證作為一種主義始於法國奧古斯特·孔德(1798-1857),孔德在其《論實證精神》(2011)一書中,明確提出了實證主義的幾條原則,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科學性、肯定性和實用性,並促使實證主義成為一種哲學思潮。[7]29-30孔德強調測量與定量,他認為任何概念都可以測量或量化,不可測量或量化的概念在科學中毫無用處。20世紀以來,實證研究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並成為人們追求的一種學術研究範式。實證研究本著科學的精神,強調從問題出發,提出理論假設,而後用實驗或者調查等方式加以驗證。
作為一種研究範式,實證研究以遵循“科學方法”,注重量化分析或客觀性的語言陳述,體現客觀性、實證性等有別於解釋性研究的特征,它被心理學、教育技術學、社會學、以及體育學研究者廣泛接受和應用。
19世紀後半期,實證主義作為一種時代精神深入即將誕生的心理學中,並成為心理學的方法論,從方法論層麵深刻地影響了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受實證主義哲學的影響,威廉·馮特(1832-1920)用內省的方法研究藝術的元素和組成部分。對實證科學的頂禮膜拜在行為主義時代達到頂端,無論是以約翰·H·華生(1878-1958)為代表的激進行為主義還是以愛德華·托爾曼(1886-1959)為代表的溫和行為主義都主張實證研究應貫徹在心理學研究中。實證主義在推動心理學自然科學化的進程中,也給心理學帶來了極大的負麵影響。實證主義忽視了人的內部心理生活和主觀體驗、否定了心理的主觀性,使心理學的研究脫離了現實生活的實際需要。要擺脫這種局麵,心理學必須注重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相結合;在心理學的實證研究中更加注重本土化;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8]其實,這對拓展藝術學研究是一個很好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