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彈奏的觸鍵最佳點
藝術教育研究
作者:任也韻
【摘要】 鋼琴彈奏如何得心應手是困擾鋼琴彈奏者的常見問題。從鋼琴觸鍵入手,提出鋼琴彈奏的觸鍵最佳點的概念,即觸鍵最佳時刻和最佳方式。進一步探討獲得鋼琴彈奏的觸鍵最佳點的生理和心理條件,倡導“享受彈奏”的鋼琴彈奏與教學理念。
【關鍵詞】 鋼琴彈奏;觸鍵點;協調;享受
[中圖分類號]J62 [文獻標識碼]A
在鋼琴彈奏的過程中,觸鍵是彈奏者與鋼琴樂器發生直接接觸的基本動作。由於“鋼琴機械的基本組成部分是氈槌係統,這個係統最重要的特點是所謂‘斷連時刻’。氈槌由於斷連,在擊弦後,就能頃刻間跳回。假如沒有這種能使氈槌迅速返回原處的斷連,那麼氈槌就可能貼在弦上。斷連發生在琴鍵下降行程的中間稍後,但顯然在氈槌完成擊弦之前。因此可以說,氈槌在通往琴弦的整個行程中的運動,不可能是均勻速度的。這種運動完全取決於彈奏者的意誌,取決於他的手指以何種方式觸鍵,觸鍵的準備動作如何進行”[1]25。正因為如此,筆者認為鋼琴彈奏的關鍵在於獲得觸鍵的最佳點。那麼,什麼是鋼琴彈奏的觸鍵最佳點,如何獲得觸鍵最佳點,本文將從這兩個方麵展開論述。
一、什麼是鋼琴彈奏的觸鍵最佳點
鋼琴彈奏的觸鍵最佳點,是指手指觸鍵與琴槌擊弦之間無縫聯結的關係狀態。簡而言之,手指與琴弦之間就像沒有鋼琴鍵盤的存在,手的動作直接作用於琴弦,手的彈奏動作是鋼琴琴弦震動的直接原因。匈牙利鋼琴家約瑟夫·迦特也稱之為“貫通動作”:“氈槌是通過手指同琴鍵的貫通接觸”,“在貫通觸鍵時,我們的手指似乎是整個手臂的延長,換句話說,手指好象是‘粘著’在琴鍵上。在這種狀態下可以產生‘抓住’琴鍵的感覺,仿佛是琴鍵本身在琴弦上演奏”[1]13。可見,觸鍵“最佳點”既是觸鍵的最佳時刻,也是觸鍵的最佳方式。
如何辨別或鑒別、檢驗手的動作與琴弦的震動是否達到了無縫聯結?
其一是音響聽辨。沒有中間阻礙環節而由手的動作直接導致琴弦震動的音響音色是富有彈性的、多泛音的。而且這種音響的發聲點比較直接、快捷。
其二是動作觀察。手的起落與鍵盤的降升關係非常密切、一致。觸鍵動作與琴弦發聲直接、沒有間隔,“手指始終同琴鍵處於接觸狀態”[1]27。
其三是心理感受。琴鍵像長在自己手裏一樣,成為手的一部分,或者是一種手指“粘在”琴鍵上的感覺。鋼琴家約瑟夫·迦特認為應“保持‘抓住’琴鍵的感覺”[1]27。
這種觸鍵最佳點在德國指揮家、鋼琴家路德維希·德普看來是“愛撫琴鍵”[2]20的感覺,“手指必須是‘有意識並且有生命’(bewusst und bsseelt)的,手指尖是敏感的”[2]20。
要獲得手指觸鍵與琴槌的無縫聯結,並不是隻有手指積極彈奏就能完成的。手指隻是全身積極參與彈奏的聚焦點或發力點,彈奏過程必須源於全身聚集力量與分解力量的彈性參與,而且“大腦應該和手指、手一起練習”[2]20。可見,彈奏者需要具備生理和心理諸方麵的條件。
二、觸鍵最佳點的生理條件
從生理方麵而言,主要是彈奏動作協調和觸鍵瞬間力量集中兩個因素。
1.彈奏動作協調
彈奏動作協調是指全身協調一致的積極參與彈奏,形成以手指觸鍵為中心的所有身體部位的有效支持。即,彈(“牽”)一音(“發”)而動全身。從端坐的臀部、腰部到肩、臂、肘、腕、掌、指等各個部位,都處於積極的準備、發力、緩衝的過程中。這是因為“彈奏時,下鍵速度愈快,其抗力即反衝力便愈強。如果我們不注意平衡這種反衝力,如果我們不隨同彈奏力量去增強支撐點的抗衝彈性,琴鍵的反衝力就會使積極揮動器官移位”[1]28。“經常調整抗衝力需要我們全軀具備富有彈性的支點。隻有當全軀,直至雙腳都參與對琴鍵反衝力的克服工作時,彈奏者才能感到應付自如,也隻有在這種情況下,反衝力才能不被察覺地克服掉。”[1]28可以說觸鍵最佳點就像太極功夫一樣,需要聚集全身力量而發於一端作用於琴鍵,並迅速緩衝琴鍵反作用力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