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淡定不是看破紅塵,而是看透人生後依然熱愛生活(3)(3 / 3)

桑普斯夫人曾有過兩次失敗的婚姻,第一任老公是個酒鬼,還有婚外情。但桑普斯夫人很快就從這段不幸的婚姻中走了出來。離婚後,她積極拓展社交麵,很快,她再婚了,婚後,她跟隨經商的丈夫到了英國。沒想到,一次偶然的機會,她邂逅了37歲的英國王儲愛德華。兩人都不約而同地深愛上了對方。她比他年長,有過婚史,而且出身平民,而他,出身高貴,英國人怎麼可能接受一個又老又低賤的女人做自己國家的皇後呢?但這對戀人卻不顧世俗的嘩然,執意要在一起。1936年,愛德華繼承王位之後,便決定娶桑普斯夫人為妻。但是,這一決定遭到了英國政府、英國國教,以及海外領地政府的強烈反對。

這時,令世人更加瞠目結舌的一幕出現了。這個剛剛坐上王位沒幾天的男人,毅然放棄了國王的寶座,牽起這個比自己老、又不漂亮的女人,步入婚禮的殿堂。他弟弟繼位,稱“喬治六世”,賜予愛德華“溫莎公爵”的稱號,又賜予桑普斯“溫莎夫人”的稱號。

溫莎公爵曾對妻子,也對世人留下了一句話,那就是:如果再讓我選擇一遍,我還選擇你。

即使在戀愛自由的今天,我們的愛情裏也難免摻雜著世俗的需要,有幾人能不在乎彼此的年齡、出身,隻在乎心中真摯的感受呢?愛就是愛,不愛就是不愛。一切遵從內心之所願,不委屈,更不攀附,不因世俗的眼光而發生絲毫改變。有多少人,背負著名存實亡的婚姻,勉強度日,隻不過想給兒女一個交代,給別人一個錯覺。愛情和婚姻是如此,工作和事業又何嚐不是如此。曾有報道說某市一位大學生因為主動選擇當擦鞋匠而被親朋好友所嘲笑。其實,隻有內心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會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他們絕不做出幸福的樣子給別人看。

漢德·泰萊是紐約曼哈頓區的一位神父。一天,教區醫院裏一位病人生命垂危,請他去主持臨終前的懺悔。在醫院,他聽到了這樣一段懺悔:“仁慈的上帝!我喜歡唱歌,音樂是我的生命,我的願望是唱遍美國。最終,我實現了這個願望,我沒有什麼要懺悔的。現在我隻想說,感謝您,您讓我愉快地度過了一生,並讓我用歌聲養活了我的6個孩子。現在我的生命就要結束了,但死而無憾。仁慈的神父,現在我隻想請您轉告我的孩子,讓他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吧,他們的父親會為他們驕傲的。”

一個流浪歌手臨終時能說出這樣的話,讓泰萊神父感到非常吃驚,因為,這位死而無憾的黑人隻是一位流浪歌手。他所有家當就是一把吉他。走到哪裏,他就唱到哪裏。聽眾覺得滿意,就會往他放在地上的帽子裏投上幾枚硬幣或者幾張紙幣。在世人眼裏,這個賣唱的人一定身世可憐,命運淒涼。可是,40年來,他如癡如醉,用他蒼涼的西部歌曲感染著他的聽眾,以換取那份他應得的報酬,他為此而感到快樂,無怨無悔。

黑人的話讓神父想起了5年前曾主持過的一次臨終懺悔。那是位富翁,住在裏土本區,他的懺悔竟然和這位黑人流浪漢一模一樣。他對神父說:“我從小就喜歡賽車,我這一生所做的工作就是研究它們,改進它們,經營它們,一輩子都沒離開過它們。賽車既是我的工作,又是我的休閑。我的工作與生活都和賽車密不可分,我每時每刻都生活在由興趣所帶來的快樂裏。而且,我還從中賺了大筆的錢,我這一生,實在沒有什麼要懺悔的。”

這兩次“懺悔”讓泰萊神父陷入思索。當晚,他給報社寫了一封信。信裏寫道:“人應該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才不會留下悔恨呢?我想也許做到兩條就夠了。第一條,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第二條,想辦法從中賺到錢。”

後來,泰萊神父的這兩條準則被許多美國人信奉為生活的信條。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又能想辦法從中賺到錢,獲得一定的經濟保障,用來維持生活,養家糊口,這樣的好事何樂而不為呢?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這兩點。隻是,我們常常不願意去冒這個風險。甚至有很多人說:“愛好是不能當飯吃的。”事實上,每一種愛好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工作,成為養家糊口的技能,為什麼不能當飯吃呢?也正是抱著愛好不能當飯吃的想法,很多人一輩子都在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雖然賺了很多錢,但是仍然不開心,因為那是我們並不喜歡做的事情,我們怎麼會開心呢?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盡一切可能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吧!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愛自己喜歡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