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淡定不是看破紅塵,而是看透人生後依然熱愛生活(3)(2 / 3)

喬達摩很是驚奇:這個老者已經很老,離死亡不遠了,可是,為什麼還這麼快樂?

“他是一位聖者,他已經獲得了真理並因此得到了解脫。”趕車人答道。

這些發現,喚起了喬達摩內心對生命的深刻同情以及對自己受到庇護的特權的厭惡。他想,世界充滿苦難,自己怎麼能夠置身於這種人為的幸福之中呢?更何況,他,他的親人,他的兒子,也會有同樣的痛苦和結局。

於是,喬達摩發願離家修行,通過修行讓世人擺脫生死的痛苦。6年後,喬達摩成為佛陀,人們稱他“釋迦牟尼”。

人活著並不是為了痛苦,但要活著卻不能不承受痛苦。生老病死對人生雖然是一種痛苦,一種折磨,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人生才有了目標,有了意義,如果無生無死,無災無難,生命反而會失去存在的意義,人類也會失去進化的可能。正如草原上的羊群因為沒有狼群的威脅,反而因為安逸而麵臨滅頂之災。苦難和幸福本是同根生,它們是一棵藤上的兩顆果實,你必先吃掉苦的那顆,才知道甜是什麼樣的滋味。

人生就是一場苦旅,我們既不能把苦難背在身上,寫在臉上,更不能把苦難拋在身後。看透人生的我們,在痛苦麵前,也隻需微微一笑,奮然前行。把每一次的磨難都當成人生的曆練,在痛苦中成長,在磨難中進步,直到曆風雨而不懼,在泥沼中前行而如坦途。

有個老漁夫捕魚技術出神入化,是當地有名的“漁王”。但漁王非常苦惱。他將畢生的捕魚經驗全部傳授給了他的三個兒子,按理說,三個兒子也很努力地學習,但他們的漁技卻比較一般,甚至比不上普通漁民的兒子。所謂“虎父無犬子”,堂堂漁王怎麼可能培養出三個平庸的兒子呢?老漁夫一輩子都沒能弄明白。正如有很多父母說,我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孩子身上,給他最好的生活條件,送他去最好的學校,可是,他怎麼一點長進也沒有呢?這些可憐的父母像這位可憐的老漁夫,像喬達摩的父親一樣,他們都忘記了傳授給孩子“教訓”這種經驗。若要有一流的捕魚技術,除了必要的基礎知識之外,就是要把他們放到大風大浪中去接受風浪、失敗、死亡的曆練。如果不經曆這些,他們永遠隻是一個平庸的捕魚者,甚至會因為一個風浪就把他們掀到海裏麵,成為魚的食物。

所以,終於有一位智者發現了老漁人的錯誤所在。他說:“沒有教訓同沒有經驗一樣,都不能使人成大器!”沒有經曆過風雨的花朵,無論如何也結不出豐碩的果實。風雨之後,我們回過頭來再去看的時候,就會發現,曆經磨難以後,生命的花朵反而更嬌豔動人。

8.當你開始為自己而欣喜時,你就開悟了

奧修曾說過:當你開始為自己而欣喜時,你就開悟了。你是玫瑰自然就開出玫瑰花,縱使全世界都譴責或讚賞都無所謂。這便是靈魂的自由和高貴。走過歲月,我們要為自己找一個享受生命的舞台,我們在意的是自己的靈魂是否自由快樂,人生的價值是否足夠,而非世俗如何看待自己。

哈裏·杜魯門當選美國總統之後,有記者來拜訪他的母親。一進門,記者首先就稱讚道:“有哈裏這樣的兒子,您肯定感到十分自豪。”

“是的。”杜魯門的母說:“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也一樣使我感到自豪。”

“他是做什麼的呢,他在哪裏,我們能見見他嗎?”客人問。

“他正在地裏挖土豆。”

這位母親要告訴世人的是,總統和農夫,在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不過都是為人類服務的一種工作罷了。讓她驕傲的不是自己的兒子當上了總統,而是,每個兒子都按照自己的心願在做著有意義的工作。所以,每個兒子都是值得驕傲的。

淡定的人從來不在乎別人的眼光。陶淵明放棄官位而做起農夫,而世人常常為了所謂的榮華汲汲於名利,又有幾個人在得到名利後是真正開心的?又有幾個是不在名利場中沉沉浮浮卻能善始善終的呢?然而,許多人寧願在其中受苦,也不願意逃離。其實,他們並非不知道解脫的方法,但他們更在乎世俗的眼光,更在意別人的成敗論調,而難以自由進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