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遍布世界的孔子學院
前麵一章沒有談到電影《孔子》,這是一部描述中國最偉大思想家生平的電影。《孔子》於2010年年初公映,時間剛好與電影《阿凡達》撞車。起初中國決定把《阿凡達》2D(二維)版從全國上千個影院撤下來,為《孔子》讓路,以期這部電影可以大賣。結果事與願違,《孔子》票房慘淡,而《阿凡達》3D(三維)版和IMAX(一種大畫麵放映係統)版則大獲成功。最後,主管部門改變主意,把《孔子》從影院撤了下來。其實該片讓周潤發來扮演孔子,一開始就引來不少爭議。有人擔心他普通話說得不夠標準,而且他一直以動作片聞名,扮演聖賢孔子好像有點兒不合適。韓寒巧妙地描述了電影的慘敗,並為這部電影的製作感到惋惜。周潤發在一次采訪中說“看《孔子》不哭就不是人”。韓寒評論說,要哭也是製片人哭,因為“這得要拉多少的中小學生、政府機關包場才能保本啊”。
不過,這裏要討論的重點不是該片的美學價值、商業價值或者該片是否忠於曆史,而是中國為什麼會拍攝這部電影。雖然《孔子》在票房上慘敗,但意味著孔子及其思想的華麗回歸。這位哲學家在20世紀的待遇可不怎麼樣。1919年反對帝國主義的五四運動爆發,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當時中國人民遊行示威,不僅反對列強侵略,還抗議本國當局賣國求榮、軟弱無能。改革者反孔是要打破束縛中國發展的各種舊習。不久,毛澤東在《論新民主主義》一文中表明了反對崇拜和研究孔子的立場,這種敵對情緒在“文革”期間達到了頂峰。那時候,人們發動了各種批孔運動,破壞與孔子有關的文物,批判“舊的”文化製度,並且質疑權威——這與孔子尊君重孝的價值觀水火不容。
但現在孔子又強勢回歸了。這位思想家及其某些主張越來越多地被用來在國內外進行政治宣傳。中國政府在孔子的故鄉(山東曲阜)進行了大量投資,還斥資重修了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這足以顯示中國多麼希望借助孔子的影響力吸引國內外遊客。改革開放後不久,孔子就被“平反”了。20世紀90年代教育部推出道德教育的大綱後,孔子的地位恢複得越來越快。教育部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名義,把孔子關於忠誠、社會責任、尊重權威和自製的觀念都編入學校課程,並傳授至今。
孔子的回歸不僅僅體現在學校教育上。公共知識分子於丹的走紅可能是孔子思想在中國複興最有力的證據。2006年,她首次在電視係列節目中解讀《論語》,一年後她的書上市第一天就賣了10 000冊,總銷量超過了預計的1 000萬冊。於丹的成功其實不難理解。中國貧富差距懸殊,既有世界最低收入人群,也有最高收入人群。孔子主張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人們不論貧富都可以通過教育獲得同等的機會。這種理念顯然合乎中國領導人的心意,中國正麵臨前所未有的社會經濟巨變,維持國家團結並不容易。當然,美德隻是孔子學說的一個方麵,孔子學說博大精深,它由不同的思想流派發展而來,後世思想家又不斷地加以完善。清華大學哲學教授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說,問題是價值觀選擇背後的驅動力。儒家思想的回歸填補了政治以及精神上的空白。中國政府能夠從儒家思想中找到文化基礎來支持其政治統治和思想宣傳。中國領導人將他們的思想與一部分儒家傳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宣揚相互聯係、休戚與共的思想,呼籲公正的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並推廣集體主義價值觀以應對日益增長的實用主義思想。
孔子在世界上的品牌效應比孔子思想在中國的回歸更耐人尋味。在北亞和東南亞,很多人都認識“孔子”這兩個漢字,而且他本人也受到廣泛的認可和尊敬。在西方,拉丁語“Confucius”總是讓人聯想到教育、虔誠和尊敬。和中國軟實力的情況相似,圍繞孔子的對內和對外宣傳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3 000名擊鼓者齊聲喊出孔子的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以此向在場的來自世界各地的10萬觀眾以及電視機前的上千萬觀眾表示熱烈的歡迎。
另一個打孔子牌的事件是,一些中國人自發設立了所謂的“孔子和平獎”。這個獎項最初是由商人劉誌勤提出來的,他認為挪威的評委們造就了13億對諾貝爾委員會不滿的人,他們對和平的理解與諾貝爾委員會不同。1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是有人匿名提供的,而評委會的委員多是大學教授,整體而言知名度並不是太高。首屆孔子和平獎授予了台灣政治家連戰,這位前國民黨主席、台灣前“行政院院長”和“副總統”因在改善兩岸關係上貢獻突出而獲獎。但令組織者頗為尷尬的是,連戰並不知曉此事,他本人也沒有前去領獎。
但是孔子和平獎也有一定的意義:它是一群中國大陸商界人士和學術人士(不管有沒有政府的支持)借孔子之名,從“東方視角”出發,為促進世界和平而設立的一個國際獎項。利用孔子來“教育西方人善待擁有不同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人”,僅僅是把孔子打造成國際和平大使的一個步驟而已。
有些人認為塑造孔子品牌隻是一個詭計,中國隻不過是想借助一個和善老頭的形象來緩和它在外國人心中的負麵印象罷了。事實上,塑造孔子品牌就是從他的形象入手的。眾所周知,孔子的長相十分普通。2006年,中國孔子基金會向全球發布了一幅孔子的標準肖像。藝術家們在聽取了儒學專家甚至孔子後人的建議後,為聖賢塑造了“統一、規範”的標準肖像。孔子基金會認為,製作標準肖像是有必要的,這樣就解決了不同國家孔子形象不一致的問題。這充分說明了中國塑造孔子品牌背後的心態。孔子的標準肖像是一位留著長胡子、口闊耳大、身穿長袍、雙手合抱在胸前的老人。設計團隊的一位設計師說:“改進肖像是想突出孔子和藹可親的形象,以及他溫文爾雅的氣質……我們想要展示人們心中那個和善智慧、謙恭有禮的孔子形象。”
我第一次看到孔子的標準肖像是在加拿大魁北克省開會的時候。在那裏,我還參觀了中國送給該省的孔子雕像。令人驚歎的是,雕像的街對麵就是魁北克省議會大廈,似乎中國軟實力的完美化身正逼近西方勢力的大門。現在世界各地有幾千座這樣的雕像,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也豎起了一座31英尺高的孔子銅像。在其他國家,孔子雕像一般豎立在孔子學院旁邊,孔子學院最能體現中國軟實力但也最富有爭議。
孔子學院
雖然孔子學院名字上有“孔子”二字,但和傳播儒學沒太大關係。孔子學院章程明確規定,孔子學院作為非營利性教育機構,其宗旨是增進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了解,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教育文化交流,發展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係。它主要提供以下服務:開展漢語教學;培訓漢語教師,提供漢語教學資源;開展漢語考試和漢語教師資格認證;開設中國文化課程(例如書法、飲食、太極拳、中國功夫、傳統音樂、扇子舞和剪紙藝術等);舉辦電影節;開放圖書資料查詢;開展學術文化交流活動;為對中國感興趣的社會各界人士提供信息谘詢,其中不乏商界人士。以孔子命名漢語言文化推廣機構並不是很合適,不僅是因為30多年前孔子被中國社會所摒棄,而且孔子學院教的漢語是普通話,而孔子是魯國人,他說的應該是當地的方言。
孔子學院項目由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國家漢辦”)負責。國家漢辦由中國最高行政機構國務院和多個國家部委組成。大部分孔子學院項目都是由國外機構(通常是一所大學)和中國一所或多所大學合力運作。一般合作期限為5年,年度項目經費由外方承辦單位和中方共同籌措,比例約為1∶1左右。國家漢辦會提供一筆啟動經費,並在合作的5年期間每年再讚助10萬美元。這些資金用於購買教材和聘請一到兩名中國教員到海外孔子學院工作。國外機構則提供住宿、基礎設施和行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