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趙汀陽天下體係的最後一步就是理解和諧的理念,從很多角度來說它都是該哲學理論的核心。趙汀陽對西方的形而上學持批判態度,他認為西方的形而上學推崇個人的絕對權力,導致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讓真誠的合作變得困難、有限而且不穩定。與之相反,和諧預設了一種關係形而上學:若無與他物的共在關係,則無物能夠存在。沒有哪個事物能夠定義自身,每個事物都隻能通過關係來定義。因此,關係是一個事物成為此事物的存在論條件,所以說,存在預設共在,共在決定存在。
趙汀陽利用遊戲類比的方法闡述和諧與公平的關係。遊戲應該追求和諧而不僅僅是公平。趙汀陽的理論依據是公平性有可能遮蔽遊戲本身嚴重不公正的地方:如果不是所有參賽選手都同意遊戲的目標或規則,那麼遊戲本身就不公正。這讓我想起了一個例子。比如,有時候在法庭上,即使審理的過程包括傳喚證人、檢驗證據等都是公平的,但被告也會不承認法庭的權威性。法庭上看似公平的審判過程事實上掩藏了一點:整個法律係統的結構(比如國際刑法)都是有爭議的,因此是不和諧的。趙汀陽寫道:“人們不僅僅想要有公平的遊戲,還應該擁有選擇更好的遊戲的權利,而不想由主導的權威所決定。”因此,中國的形而上學理論希望能開發雙方都同意的遊戲,實現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趙汀陽選擇“遊戲”這個詞很大膽,其政治寓意也很明確。他的“遊戲”指的就是國際體係的規則。中國等許多發展中國家都認為這些規則偏袒西方國家。貿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西方是通過關稅保護和補貼等措施發展起來的,但是現在卻“踢開這架梯子”,打造了一個國際貿易體係,將貿易自由化政策、投資政策和嚴格的專利法強加在發展中國家身上——而過去這些發達國家處在和中國現在一樣的處境時卻不用遵守這些條條框框。
趙汀陽認為全球化使美國的權力普遍化,所以它不僅要從政治經濟上統治世界,還要在文化上尋求主導權。趙汀陽寫到,一個“全能的帝國”不僅要做贏家,還要做遊戲規則製定者。但是,“如果參賽選手也是遊戲規則製定者,那麼世界就會亂套”。美國永遠不可能帶領世界走向一個美滿“曆史的終結”,隻會走向滅亡,因為那些受挫的、無路可走的國家打破世界秩序最好的可行策略就是利用全球化提供的危險機遇。
總而言之,天下是一個等級體係,秩序的價值高於自由,倫理的價值高於法律,應該實行精英治理而不是民主與人權。從很多層麵來說,趙汀陽的著作代表了宏大敘事的回歸:解釋一切的和諧政治理論。在趙汀陽的哲學裏,“天下”的三層含義(地理的、心理的和製度的)相互依賴,對於從概念上和實際上解決世界政治問題十分有參考價值。
也有人反對趙汀陽在很多重要問題上的看法,但是這並不重要。他的著作反映了中國許多知識分子的觀點,即他們相信中國內外道德秩序被威斯特伐利亞世界體係中(西方)民族國家的暴力傾向毀滅。
我們也提過,天下的理念並不是趙汀陽最先提出來的,它源於古代中國。但“天下”被重新提出來正好反映了中國軟實力在國內外的相互聯係。例如,在20世紀80年代,“以天下為己任”是句非常流行的口號,表示在“文革”後中國人民既有責任實現國家富強,同時又要提升其國際地位。張藝謀的電影《英雄》也是基於“天下”這一理念拍攝的。
張藝謀與《英雄》
在《英雄》這部電影裏,政治話語成為構思情節的有力手段。耐人尋味的是,電影在“9·11”恐怖襲擊事件後僅一個月開始拍攝,那時正是人們最關注世界秩序的時候。
中日關係的矛盾
日本是天下體係和古代朝貢製度不太典型的一個例子。雖然它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古代甚至想複製天下作為一種治理形式),但是日本很質疑中國在政治上比較高級的說法。雖然日本曾經也是朝貢製度中的一分子,但是在17世紀日本領導人開始尋找脫離這個製度的渠道,並開始與東亞、東南亞國家來往。這種矛盾也成了現在中日關係的特征。一方麵,兩國的貿易往來依然頻繁:中國是日本最大的進口國。兩國之間的旅遊和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另一方麵,兩國在一些方麵關係很緊張。最能激發中國人愛國熱情的就是日本不願為“二戰”期間的侵華罪行道歉,並且教科書上也篡改這段曆史。這些問題再加上日本申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的舉動在中國激起了眾怒,導致了2005年中國大規模抗日活動的爆發。兩國還為中國東海無人居住島嶼的主權及天然氣的開采權爭論不休,中國稱之為“釣魚島”,日本則叫其“尖閣列島”。2010年下半年,一艘中國漁船在這些島嶼周圍與兩艘日本巡邏船相撞後被扣留。當日本逮捕中國漁船的船長並威脅要審判他的時候,一場外交衝突就爆發了。直到中國提出嚴正交涉,並強調日本繼續拘留船長“一錯再錯”的“後果”,日本才答應放人。因為這段過節,再加上中國的軍事支出遠遠超過在國防上還依靠美國的日本,所以日本不太情願看到中國的軟實力日益強大也在情理之中。在第4章我們也談到了日本對孔子學院的矛盾心態。雖然兩國經濟往來密切,而且都有儒家文化傳統,但如果口舌之戰發展到白熱化的地步,不管兩國軟實力關係如何,都避免不了一場衝突的爆發。
在電影裏麵,戰國一名刺客(名叫“無名”,由李連傑扮演)覲見秦王。無名之所以有機會覲見秦王,是因為他殺掉了3名要謀害秦王的刺客。這些刺客刺殺秦王是想阻止他消滅六國,奪取更多權力。為了證明自己確實殺死了這3名刺客,無名帶來了3名刺客的佩劍。故事是通過無名和秦王之間的對話展開的。無名告訴秦王他如何除掉了那3名刺客,但是秦王卻起了疑心。在他看來,無名肯定背負著一個陰謀:其實那3名刺客都還活著,無名說他們死了隻不過是想借此接近自己,以便用他的絕技“十步一殺”行刺。
最後,無名承認他來自敵國,還說秦國的軍隊殺害了他的家人。但是出乎秦王意料,無名改變主意,不願下手,相當於投降。影片接著講述了他改變心意的原因。在覲見秦王之前,無名的同謀之一(也就是那3名刺客中的一位,無名謊稱已殺死他們,其實他們都還活著)請求他不要繼續刺殺秦王。他解釋說,中國要實現太平就要由一個王朝統一天下,他認為秦王是唯一能夠統一天下的人。所以,刺死秦王隻會讓中國分崩離析,陷入混戰狀態。話畢,刺客拔出他的劍,在無名的注視下,在沙上寫下兩個字:天下。他對無名說:“字同我心,望你三思。七國連年混戰,百姓受苦,唯有大王才能停止戰亂,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