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軟實力:誰在害怕中國08(1 / 3)

第6章 中國的“天下”理念

鄭和的事跡涉及中國知識分子和政府官員一直在思考的一個更加深刻的問題:中國在世界上究竟扮演什麼角色?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為,要想成為真正的世界強國,中國必須有自己的軟實力理論,還要對世界現在的運行方式和它理想的運行方式有自己的認識。中國堅決不能隻“進口”西方理論,再簡單地融入“中國特色”了。正如一位重要的思想家說過,中國要想實現其世界強國的合法地位,“就必須創造新的世界概念和世界秩序”。

在中國尋找“新概念”的時候,帝國治理模式反而在21世紀複興了。正如上一章結尾提到的,有些人認為古代的朝貢製度在當今國際體係中仍有用處,認為這是一種合作模式,可以“化敵為友”。這個重新興起的古代體係的核心就是“天下”。雖然曆史上人們對“天下”有不同的解讀,但是它長期在中國關於政治秩序和領土邊界的概念中占據中心地位。

要了解“天下”的本質,不妨回顧一下中國的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對於想要創新中國理論的人來說,戰國時代可以作為審視當今國際體係的參考模式。在戰國時代,或者說先秦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七國並立,群雄爭霸,連年混戰。但各國之間激烈的競爭也帶來了科技的飛速進步(比如鐵製工具的使用)和文化的發展。從這些方麵來講,中國不少人都覺得這與現代國際體係相似:一方麵,現在的科技也日新月異;另一方麵,目前的世界體係也缺少一個至高無上的全球力量來維持和平,國與國之間時常發生衝突。在戰國時代,“天下”是指一個統一國家的理想秩序,代表著希望結束戰國時代、合並諸侯國的願望。

“天下”這個哲學理念最初是由戰國初期的孔子提出來的。孔子和他弟子提出的“天下”概念特別注重道德,他們說“天下”之大,唯有賢德之人才能統治。也就是說,世襲君主如果不能堅持沒有領地邊界的理想道德政治秩序原則,那麼他就失去了合法性。

在當今的中國,“天下”這一烏托邦理念不僅被先進的知識分子重拾,也備受流行文化青睞。其中最主要的推崇者就是哲學家趙汀陽。趙汀陽認為天下也是個烏托邦,因此他的“天下”理念是一種抽象而且理想化的理論。不管怎麼樣,他的著作給中國關於未來國際關係的討論提供了框架。

秩序觀

趙汀陽說“天下”不僅僅有“天底下所有土地”的字麵和物理含義,還有心理層麵的含義:“世界上全體人民的共同選擇,或者說所有人的人心所向。”他認為,隻有消除外部觀念的政治體係才能實現世界的永久和平。也就是說,隻有沒有人或物被排斥在外的時候才能實現這種狀態。為了實現世界的永久和平,一套完整有效的政治體係應該盡可能寬泛,應建立一個兼容且沒有異端的世界體係。

“天下”的中心思想就是以家庭為主線建構世界,把世界變成所有人的家,這也是世界應有的模樣。趙汀陽深受思想家梁啟超(1873~1929)的啟發。梁啟超曾說過:

自從有文明以來,中國人從沒認為國家政府是社會機構的最高形式。他們的政治思想一直著眼於全人類,以世界和平為終極目標,家庭和國家都是完善世界秩序(天下)的過渡階段。

世界、國家和家庭的治理方式都要保持政治上的連貫性,所以在本質上它們隻不過是同一種製度的不同體現。為了解釋這個概念,趙汀陽講了一個故事:

荊國有人丟了弓卻不肯去找回來,他解釋說:“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聽說後評論說:要是去掉“荊”字就正確了。老子聽說後進一步評論說:要是再去掉“人”字就完全正確了。

趙汀陽說,與包容所有人的理念一致,打造一個“全民世界”是現在的政治所需。他說,民主沒有也不能打造出這樣的世界,這是它過分關注個性、金錢和市場的內在缺陷所致。趙汀陽說,民意需要由一位精英人士通過對“社會趨勢的認真觀察”來測定。因此,判斷人民所思所想的標準不是“自由”而是“秩序”。趙汀陽提醒我們,天下即是指最大、最高的秩序。

除了心理層麵的含義,趙汀陽說天下同時也意味著一種“世界製度”。他說,雖然歐盟和聯合國似乎是超國家的區域和世界製度,但它們卻受限於基於民族國家的世界觀,沒有有效的力量“淩駕”於國家之上。缺乏“高於主權國家的政治權力”,國際衝突就不可能終結。趙汀陽寫到,國際組織本應該解決問題,但是因為它們“最多隻是從屬並受製於民族/國家體係的輔助性組織,隻關心國家利益,而不是世界普遍的利益”,所以它們沒有能力去解決世界上真正嚴重的衝突。除非一種世界觀成為普遍接受的理論框架,不然國際理論就會永遠受民族主義或國家主義的限製。趙汀陽指責“美帝國主義”通過霸權或者美國人自己樂意說的“美國領導”來主導世界。他認為,“天下”的優勢在於它的眼界超越了國家利益,鼓勵人們在更開闊的視野裏進行思考,這樣最複雜的問題也可以被識別出來並得到解決。

在“天下”體係中,政治治理必須有效地自上而下展開,因為趙汀陽認為政治團體都是由更大的政治團體所決定的。也就是說,如果更大的政治團體可以保持秩序與和平,那麼就能保證次級政治團體的秩序與和平。趙汀陽追隨哲學家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墨子認為利益衝突和意見衝突會造成世界失序,但世界太大了,難以由天子全麵管理,所以世界應該被分成很多諸侯國和其他更次級的政治單位。因此,有效治理的政治形式必須滿足“自上而下”而不是自下而上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從“天下”到國家再到家庭的政治秩序便是如此。

趙汀陽寫到,一個具有普適性的政治製度的政治合法性必須源於倫理合法性,並且由倫理合法性得到證明。政治方向遵循自上而下的順序,而倫理方向卻是從家庭到國家再到“天下”自下至上的順序。對於趙汀陽來說,“家庭”是和諧和相互義務的自然基礎和最有力的證據,幾乎窮盡了人道的本質。因此,家庭關係是一個可以普遍應用於各個政治層次的最優倫理範本。按照管理家事的原理來管理國事甚至天下事,這是被廣泛認可的儒家思想。換句話說,除非天下能按照家庭的模式進行治理,否則它將不會和平。所以,一個政治體係隻有同時具備合適的倫理體係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