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軟實力:誰在害怕中國07(1 / 3)

第5章 鄭和:中國軟實力形象大使

2010年夏季,一支中國考古學家團隊赴肯尼亞北部海岸開展一個為期3年、耗資300萬美元的項目。他們希望根據在肯尼亞海岸附近發現的明朝瓷器碎片找到一艘沉船的遺骸。這艘沉船據說是中國古代艦隊的一部分,曾在1418年抵達肯尼亞港口城市馬林迪。他們希望這艘沉船能提供中國和非洲第一次接觸的證據。

要理解中國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微妙關係,其中一個關鍵就是要了解明朝早期的航海傳說以及航海家鄭和。1371年,鄭和出生在今天雲南省的一個穆斯林家庭。他原名叫馬和,小時候被明朝軍隊俘虜,遭受宮刑後被送到燕王朱棣(後來的永樂帝)府上。1402年,朱棣奪取了皇位,下令建造一支包括商船和戰船在內的帝國艦隊,並支持該艦隊去造訪中國各海域和印度洋的港口。鄭和的忠誠贏得了這位新皇帝的賞識,不久就成了這支新海軍隊伍的領袖。

無論從哪方麵說,明朝的船隻在當時都是了不起的技術成就,其規模比同時代其他國家建造的船隻都大。如果船隻在作戰或風暴中受到損壞,防水隔板還能阻止海水漫入整個船體。船上還有燃燒武器,可以投擲火藥炮彈。鄭和後來率領海軍艦隊穿越南海,最終到達錫蘭(今天的斯裏蘭卡)、阿拉伯和東非。他們與阿拉伯和非洲的商人進行貿易,用絲綢、瓷器換取對方的香料、象牙、藥品和其他中國朝廷喜愛的物品。

鄭和屢下西洋為新皇帝完成了幾項重要使命。當時有謠言稱,建文帝被篡奪王位後逃到了國外,正計劃複辟,永樂帝派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消除這些謠言。然而,艦隊規模之龐大也暗示了另外一個更加重要的目標:永樂帝打算通過航海進行對外貿易,以補充王位爭奪戰之後國庫的虧空。第三個目的是擴展朝貢體係。在這種等級體製下,外國統治者承認中國皇帝的權威地位,作為回報,他們將會得到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麵的好處。根據當時的海上航線,中國船隊可以在東南亞沿海地區航行。鄭和的艦隊配備了詳細的航海地圖(手卷圖),向東航行能到達爪哇島、加裏曼丹島和菲律賓群島,向西航行能到達蘇門答臘島、馬來半島並穿過馬六甲海峽,從那裏駛入印度洋。鼎盛時期,出航的艦隻多達300艘,船員將近30 000名。

今天,中國不斷講述鄭和下西洋的曆史是出於和平的目的。曆史真相很難判斷,但有證據顯示,這位航海家曾適時地使用過武力。比如,1411年鄭和幹涉錫蘭內戰,鎮壓叛亂分子,援助效忠於明朝皇帝的當局者。他還多次出兵攻打破壞馬六甲海峽交通線的海盜。鄭和的艦隊在馬六甲海峽巡邏,捕捉海盜並把海盜頭子押回京城(南京)當眾處決。

然而,永樂帝死後,海軍建設就慢慢停止了。15世紀早期,明朝海軍大約有3 500艘船隻,但到了1500年,建造兩個桅杆以上的船隻就算刑事犯罪。1525年,皇帝命令毀掉所有遠洋船隻,這一舉措將明朝的海上優勢拱手讓給了歐洲的航海國家,當時這些國家正要開啟它們的“地理大發現”時代。鄭和在1433年的返航途中病逝。按照當時的習俗,鄭和被葬於大海之中。如今,他空空的墳墓位於南京城外,但在政府的宣傳下,他的航海壯舉將名垂千古。2005年,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北京在國內、東南亞、非洲和中東地區出資籌辦了一係列公開展覽。紀念活動包括博物館展出、公眾慶祝活動、電視專題片和學術會議,並把7月11日定為中國“航海日”。

軟實力英雄:鄭和

中國政府宣揚鄭和下西洋的傳奇故事是為了實現幾個政治意圖。第一,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出發,中國可以說自己是一個老牌的技術先進的航海大國。溫家寶曾說過“鄭和航海早於哥倫布”。隱含的意思是,在西方到達亞洲之前,甚至在美國建國之前,中國就已經是亞洲的海洋大國了。

2003年,胡錦濤在澳大利亞聯邦議會發表演講時說:“早在15世紀20年代,中國明朝的遠洋船隊就到過澳大利亞海岸。在漫長的歲月中,許多中國人漂洋過海,陸續來到澳大利亞這片古老的‘南方大陸’。”他還說,這些人“把中華文化帶到這裏,同當地人民和睦相處,為澳大利亞的經濟、社會和多元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這番話的意思很明確:中國在亞洲的海上存在比歐洲要早,海上勢力也比其強大。

第二,更重要的是,鄭和下西洋提供了一個軟實力故事來支持中國滿足自身硬實力的需要。中國的經濟發展依賴於外國的石油、天然氣和其他商品的供應,且主要依靠海運。盡管最近運輸燃料稅增加了,但中國每天要消耗800多萬桶石油,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中國還是第三大石油進口國,其石油大部分來源於中東地區。為了彌補國內石油生產的不足,到2020年,預計中國將每天進口730萬桶原油,這相當於沙特阿拉伯原油產量的一半。開往中國的油輪需要通過伊朗、阿曼蘇丹國和阿聯酋之間的霍爾木茲海峽,駛出波斯灣,向東航行進入印度洋,經過印度最南端,然後穿過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最後沿南海向北行駛進入中國各港口。大約70%從中東地區運到太平洋地區的石油產品都要經過印度洋。超過85%運往中國的石油和石油產品都要經過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中國石油運輸途經的許多海上通道都不安全,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海盜威脅。

所有這一切都使印度洋成為重要的戰略要塞,中印關係也隨之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20世紀60年代,中國和印度發生了一係列邊界衝突,至今還沒有完全解決。另外,西藏問題仍然懸而未決。1959年中國平息了西藏叛亂之後,十四世達賴喇嘛及其數萬名追隨者逃亡印度。雖然中印兩國逐漸恢複邦交,但一直不是一種和睦友好的關係,中國和巴基斯坦緊密的夥伴關係更使中印關係雪上加霜。作為新興的大國,印度也有巨大的能源需求,它是世界第四大石油消費國。預計從現在到2030年,這兩個國家將占據全球新增石油需求量的一半左右,到那時,印度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換句話說,印度和中國可能圍繞印度洋展開廣泛而複雜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