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軟實力:誰在害怕中國07(2 / 3)

基於這些原因,中國政府在印度洋地區采取了“珍珠鏈”戰略,包括在印度洋北部海岸的友好國家建立一連串港口,比如在巴基斯坦建造一個大型海軍基地和監聽站,在斯裏蘭卡南部海岸建立燃料供應站,在孟加拉國建立有更大海軍和商業入口的集裝箱港口設施。

可見,中國宣揚鄭和航海事跡的目的之一就是便於中國獲取重要的資源。這位海軍將領的故事也順便表達了中國對多元文化主義的信念。盡管鄭和是中國人,但他有波斯血統,而且還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這有利於中國領導人宣傳中國和石油資源豐富的中東國家(大部分是伊斯蘭國家)的(想象的)曆史聯係。傳說鄭和艦隊的一艘船隻遇難後,幸存的船員遊上岸,與當地人結婚,並繁衍了非洲後裔。中國會認可這個故事,一點兒都不令人意外。2005年,就在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際,中國宣稱在肯尼亞偏遠小島上發現了一個自稱有中國血統的19歲的高中生。在她同意去中國參加鄭和的紀念活動後,中國向她提供了在中國免費學習的機會。

海外華裔:軟實力資源

除貿易外,鄭和航海也拉開了中國人向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移民的序幕。19世紀,福建廣東一帶許多人被迫出國當勞力,這推動了華人移民的趨勢。目前,估計有4 000萬華人生活在國外,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新加坡絕大多數人口是華人,而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和越南,華人也是當地重要的少數族裔。中國許多軟實力活動都是依靠海外華人的力量。例如,華裔在新加坡就成立了國際鄭和學會。截至2009年,該學會有72名成員。他們致力於曆史研究,試圖提高人們對鄭和航海的認識,包括展出鄭和船隊的模型、組織會談等。在許多情況下,海外華人都有一種強烈的民族認同感,這為中國開展軟實力活動、宣傳中國文化和提升媒體利益提供了一個絕好的平台。例如,2008年的反華抗議給奧運火炬傳遞帶來了負麵影響,一些海外華人社區就在當地組織了支持中國的集會,幫助反駁有關中國政策的負麵報道。正如第3章中提到的,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中的一些名人實際上是海外華僑。這些華裔族群還給中國帶來了更多的投資機會。基於這些原因,中國往往熱衷於發展大陸和海外華人的關係,甚至是從未在中國生活過的第二代或第三代移民。中央政府和許多省級政府設置了專門的部門來處理海外華人事務。這形象地說明了,“想象的共同體”在塑造民族認同感的同時,也推動著一國軟實力的發展。

至此,一切都非常清楚了。中國借助鄭和下西洋的故事,並以故事中的曆史為藍本製定海洋戰略來維護海上航線的利益,為其海軍擴張提供正當的理由。《解放軍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辦的頗有影響力的宣傳刊物,它曾這樣寫道:

海洋是國際交往的大通道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資源寶庫,是世界戰略格局中增強大國戰略地位與政治外交發言權的重要領域,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新高地”……600年前鄭和揚帆出海的龐大船隊,在藍色波濤中寫下了光榮與夢想;今天,實現和平利用海洋的藍色夢想,曆史地落在我們這代人身上。

中國利用鄭和航海事跡的第三個目的是配合硬實力的需要,為中國和平發展的理念提供曆史和文化支持。國務院在2005年發布的《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中聲明:

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基於中國曆史文化傳統的必然選擇……渴望和平、追求和諧,始終是中國人民的精神特征。600年前,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七下西洋”,遠涉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帶去的是茶葉、瓷器、絲綢、工藝,沒有侵占別國一寸土地,帶給世界的是和平與文明……立足當代,中國的發展不僅造福13億中國人民,也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巨大的市場和發展機遇。中國的發展有利於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

中國在索馬裏海域采取護航行動也是一個生動的例子。和當年的鄭和一樣,中國海軍也被派遣出去打擊海盜,維護重要運輸線包括中國石油航線的安全。盡管缺乏遠洋作戰經驗,但中國海軍的兩艘驅逐艦在廣闊的海麵上完成了為期123天的護航行動,補給艦隻對其進行過一次補給。英國《每日電訊報》稱:“這是繼鄭和之後,中國海軍首次在中國海域以外執行作戰任務。”

中國擴展海軍演習相當於重申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地位。一位海軍將領稱,中國現代海軍和鄭和一樣,都“為沿途國家剿滅海盜”。《世界知識》雜誌的一篇文章稱:“遠洋護航是中國承擔大國責任的突破口……打擊索馬裏海盜,就為中國承擔大國責任提供了契機,表明我們願意為國際海上通道安全做出自己的貢獻。”

印度並不歡迎中國打擊海盜的行動,這是意料之中的。中國軟實力的提升讓印度惴惴不安,中國複興鄭和反海盜的曆史傳統也觸動了印度的敏感神經。印度前外長希裏克納表示,印度政府開始意識到,中國正對印度洋事務表現出不一般的興趣。中國在印度洋駐守兵力,積累遠洋海上作戰經驗,並為建造遠洋航母艦隊打下了基礎。與東南亞國家不同,中國傳統的“等級觀念”不符合新德裏的基本世界觀。所以,雖然中國稱自己的海軍力量是和平的,但印度戰略家的疑心卻更重了。

中國利用鄭和航海事跡來表現其“和平發展”的理念,但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僅是出於中印關係或者爭奪印度洋控製權的考慮。2007年,胡錦濤在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演講時就說:

早在600年前,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率領龐大船隊4次到達非洲東海岸。他們給非洲人民帶來的是和平的願望和真誠的友誼,而不是刀劍槍炮和掠奪奴役。在近代以後的100多年中,中國人民曾經飽受列強的殖民侵略和壓迫,同絕大多數非洲國家有著相似的曆史遭遇和悲慘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