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期,“民族”被看作是為統一中國境內不同勢力而尋找的政治理由。中國共產黨贏得解放戰爭後,學習蘇聯保護少數民族防止其被漢族支配的做法。毛澤東就曾提出要提防“大漢族主義”傾向,他認為“大漢族主義”盛行會危害民族團結。20世紀50年代,一批民族誌學者開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非漢族人口的獨特文化、語言和身份進行定位、分類和保護,最後官方認定中國有56個民族,這就是所謂的“民族識別工程”。
這一工程的主要貢獻就是出台了一係列的“優惠政策”。這些政策的理論基礎有點兒像美國的肯定性行動計劃。中國認為這些政策有利於加快落後地區和民族的發展,這對提高民族平等、促進國家統一具有重要意義。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為促進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設立了一個基於“民族”的龐大利益群體網絡。為了改善收入不平等狀況、促進經濟現代化,中國給予少數民族教育優待、不受計劃生育限製的權利、特殊的稅收減免以及其他的經濟刺激政策。
漢族崛起?
2009年的婁婧事件讓中國對黑人的歧視和敵對情緒浮出了水麵。婁婧參加了當年上海的一檔選秀節目,最後躋身上海前5強和全國前30強。雖然婁婧的上海話說得很地道,但節目製作人不確定是否該讓她登台表演。這是因為有傳聞說,婁婧是她媽媽與一名美籍黑人外遇後生下的孩子。在節目裏,婁婧被稱為“黑珍珠”和“巧克力女孩”。雖然有人支持婁婧,但她的黑皮膚也引來了嘲笑。毫無疑問,很多負麵評論是針對她母親當年的行為,不過也有很多是針對婁婧的混血身世。
婁婧事件並不是個例。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許多大學都爆發了反非洲人的抗議活動。這種敵視情緒從60年代早期就開始積蓄了,當時中國政府向親華的非洲國家提供獎學金,讓他們的年輕人來中國學習。該項政策原本是為了加強第三世界的團結,結果,許多非洲學生享受的助學金比本土的中國學生還多,以至於部分中國學生對他們的敵視帶上了種族主義色彩。
2009年還發生了一件更令人震驚的事。著名曆史學家、滿學研究所所長閻崇年在無錫簽售時遭人掌摑。他的“罪名”是在央視《百家講壇》節目中歌頌了清朝——清朝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王朝,而不是漢族建立的。還有人指責閻崇年對清朝反漢屠城事件輕描淡寫,對無數漢族人死於滿族人手中視而不見。
該事件在中國公眾中激起了一場種族和曆史的辯論,主要發生在網絡論壇裏。許多網民就該事件發表了評論,表達了對“隱藏的滿族權力結構”的憤怒,以及對中國擴展少數民族優惠政策這種“不公平”做法的不滿。
雖然共產黨和知識界都強調倡導純粹的漢民族意識不妥當,但政府還是需要重新思考其西藏和新疆政策。政府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在西藏和新疆投資了1 510億美元,用來開展社會項目和基礎設施工程。此外,大開發戰略還包括免除義務教育的學費、保護森林和草地、修建自西向東的天然氣管道(將新疆的天然氣輸送至長江三角洲地區)以及一條長達1 140千米的青藏鐵路。這些開發項目背後隱藏著一種堅定的信念:用進步和文明的力量馴服不羈的邊疆。
青藏鐵路是最具爭議的項目,有人批評說開通鐵路隻是更方便漢族人直入西藏的腹地。漢族移民在新疆和西藏引發了不少爭論。2008年和2009年的暴亂主要是因為當地人對偏袒漢族人的做法心存怨恨。例如在新疆,20世紀40年代漢族人口約占5%,但到了2009年這一數字就增加到近40%。新疆總共有2 300萬人,其中一半是維吾爾族,盡管如此,還是有很多人覺得被漢族移民邊緣化了,他們認為漢族人正逐漸破壞當地原本的生活方式。經濟水平的差異更是給緊張的民族關係火上澆油:漢族比維吾爾族更富有。
對於新疆和西藏的暴亂,中國政府把矛頭指向外來勢力,如想要“西藏獨立”的“達賴集團”或想把新疆納入中亞維吾爾族社區的穆斯林“分裂分子”。中國政府這樣做可能一方麵源於對國家統一的曆史焦慮,另一方麵可能是因為政府不能理解這些地區接受了發展援助卻“忘恩負義”的舉動。中國政府似乎認為,這隻是時間問題,假以時日,少數民族肯定會向漢族學習,增強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2009年國務院發表了《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書,書中闡述了中國政府的這一思想。
西藏人民災難深重、生存維艱,西藏社會陷入極度貧窮落後和封閉萎縮的狀態,瀕臨崩潰……直到20世紀中葉,西藏社會仍然處於極度封閉落後的狀態,現代工商業和現代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幾乎是空白。
接下來,白皮書羅列了大量的數據和事實,展示西藏如何從“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落後走向進步、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專製走向民主、從封閉走向開放”。很明顯,白皮書中對西藏“落後”的描述主要是基於外國記者和曆史學家對該地區的客觀曆史記載。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通過吸收、同化和移居,中國顯示了推行“現代化使命”的決心,就像西方在19世紀推行“教化使命”以及近期號召“推進自由”這份“上帝給世界的禮物”一樣。
中國主導的世界秩序?
在本書中我反複強調,中國內外軟實力之間的關係是很重要的。在這個事例中,中國把自己看作是國內現代化使者和國外現代化使者的觀點也是相互聯係的——就像中國既主張海外開發又重視國內“文明建設”、提高人口“素質”,兩者之間是緊密相連的。但是必須指出的是,中國目前所處的背景與許多西方國家的發展軌跡是不一樣的。在這些西方國家,國內建設和國外教化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分開的。今天,中國在對外投資的同時,國內仍在進行現代化建設,而且現代化建設的水平還不夠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