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軟實力:誰在害怕中國09(1 / 3)

第7章 西方為什麼如此害怕中國

“天下”理論是中國軟實力在全球規範和治理體製上的創新。在理解中國眼中的國際關係方麵,該理論引起的學術和公共討論與理論內容同等重要。但是“天下”理論其實是在強調轉化(異己)的必要性。在這方麵,中國有著自己的“教化使命”,有點兒像作家吉卜林提出來的“白人的負擔”。然而,中國的使命並不總是那麼清楚明確。從某些方麵來講,種族、民族和文化差異問題最能體現當代中國各種自相矛盾的地方。下麵兩個故事可以說明這種不一致性。

盡管中國人崇尚自己獨一無二的優秀文化,但受到國際的認可和尊重同樣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例如,當媒體報道地區會議或新項目新聞發布會的現場時,我們常常會看到外國嘉賓專注聆聽的畫麵。這仿佛是中國開放和包容的表現。

在中國,時常有人邀請外國白人特別是生活在城市裏的白人參加一些活動,並提供免費旅行。這些“外國專家”,如“醫療專家”、“質檢專家”或者“中英商會理事”穿梭於各個會場,在鏡頭前公開露麵,出席開幕式,與官員代表握手。

蒂姆·哈撒韋就是這樣的“演員”,他在《南方周末》的報道中袒露了對參加這類活動的複雜心情:

作為置身於中國的白種男人,我如同一朵白玫瑰在紅玫瑰花叢中一樣惹人注目。因此我遇到過好奇、膽怯、自卑、好客等感覺。我也遇到過偏愛白皮膚的情況,令我不安。比如說前日我翻了翻約十家全國媒體的報刊廣告,發現白種模特跟中國模特的比例幾乎1∶1,很少有其他膚色。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的一位教授說,中國偏愛白人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內地人對外國人(尤其白種人)的好奇感,麵對不認識、不理解並未見過的外國人時他們感到膽怯,遇見來自發達地區人時感到的劣勢,還有對客人的好客感。

傳媒專家張嬙認為,雇用白人是為過去雪恥。她舉了一個例子,她朋友在美國的時候,故意找白人給他擦鞋。張嬙認為,除了對他者的好奇,對白人的普遍需求還反映了一個更加嚴重的問題:“或許,潛意識裏,種族問題一直存在中國人心裏。今天中國崛起了,很多人覺得出了一口氣,讓老外看看中國今天多麼偉大。”除此之外,社會階層因素也在起作用:現在人們收入提高了,較白的膚色成為上流階層的一種標誌。

還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中國在接受“不同”方麵還存在許多局限。在許多國家,個性化的郵票已經很普遍了(在英國個性化郵票叫作smilers服務),人們交上一張自己或者家人的照片,就可以製作幾版可以通信的郵票。中國在2001年推出郵票個性服務業務,幾年下來也有了可觀的收益。當然,在很多國家,製作這種郵票也得接受一定的審查。侵犯版權、違憲的素材或者冒犯任何社會團體、少數民族或其他團體的圖案一律不準印刷在郵票上。在中國,這樣的審查也很常見,此外還規定郵票的圖案上不能有文字信息。

以下是我的親身經曆。我的嶽母住在北京,2010年她打算用我和我妻子的合照印一套個性化郵票作為我們的聖誕禮物。她去郵局上傳了照片,填寫了快遞表格,交了錢,工作人員告訴她郵票一周內就可以做好。但是幾天後,她接到郵局的電話說照片沒有通過“政審”,訂單得取消。我嶽母說那天她親自下的訂單,而且所有的材料工作人員都查看過了。郵局為什麼又不受理了呢?郵局的回複是,“仔細看了看”照片,發現照片上的男士(就是我)不是“中國人”。他接著說:“很抱歉,但是您也知道郵票也叫‘國家的名片’,所以中國郵票上不能印個外國人。”雖然我嶽母極力爭取,(“難道他看起來不像維吾爾人嗎?”)郵局還是不予考慮,因為外籍人士的頭像不允許出現在中國郵票上。

中國的種族和民族

這兩個例子說明了“外國人”在當代中國的微妙處境,反映了基本安全感的缺失。也許中國“雪恥”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正好證明了他國恐懼中國的合理性。但是我們不要忘了,在這種渴望與西方“平起平坐”的背後是中國對更加先進社會的複雜情感,以及對西方尚未給予中國應有的尊重的焦慮。換言之,外界對中國的恐懼和中國對西方的矛盾心理表明,在一定程度上雙方彼此不夠了解,充滿好奇心但又缺乏安全感。

要理解中國對西方的態度,首先要了解中國內部種族間的關係。 “nation” 在漢語裏的意思是“民族”(字麵意思為血統/宗族)。20世紀該詞語在中國有多種不同的解釋。1902~1911年,“民族”指代血脈世係的象征性分界,政治術語“民族”等同於生物術語“種族”。當時,參與這場討論的有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推翻清王朝統治的革命領袖孫中山。孫中山覺得當時的中國像一盤“散沙”,缺乏凝聚力。為了把中國團結起來,孫中山拓展了“民族”的含義,他說民族是指由血緣關係、親屬關係和世係劃分的群體。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認為:

最大的力是“血統”。中國人黃色的原因,是由於根源黃色血統而成的。祖先是什麼血統,便永遠遺傳成一族的人民,所以血統的力是很大的。

許多思想家將“黃色”和“漢族”變成了強大有效的身份鑒定工具。梁啟超和康有為主張將人類世界劃分為以種族為標準的等級社會,在這個社會裏,“黃種人”和“白種人”爭奪對“棕種人”、“黑種人”和“紅種人”的統治。“黃色”在中國的含義與西方截然不同。黃色是中國的五原色之一,象征名譽和進步。這是華夏文明的搖籃(黃河)的顏色。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最繁華的地區之一。

這種按種族劃分的思想在中國很普遍。在中國,“起源迷思、血緣理論、種族等級觀念和生物血統視角成為身份的文化建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認為漢族與古老華夏文明同源。與西方不同,中國準確來講不能說成是“熔爐”。還有些理論也支持這個觀點。這些理論認為,漢族不像其他民族是“從非洲走出來”的,而是源於今天的中國大地,並在這兒繁衍生息。雖然這種理論不正確,但是表明在現代中國,種族、民族、曆史和文化等獨特視角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