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京津冀如何協同作戰 重建產業利益分享(2 / 2)

關於產業結構的問題,孫久文在上述會議上表示,京津冀三地發展不協調由來已久,過去的不協調,體現在產業結構上的高度重疊。

盡管如此,但是孫久文認為,從產業結構的角度來說,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條件已經成熟。“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三地產業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如北京現在的第三產業已超過76%,第二產業約占20%,其中高新技術產業所占比重較大;而天津這些年比較注重製造業發展,所以現在說北京和天津的產業結構重疊已經不成立,基本上不存在產業結構上的矛盾。京津冀三地之間協調發展的條件已經成熟。”在上述會議上,孫久文公開地說。

肖金成也曾在公開場合表達過自己對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產業布局構想。在他看來,在未來的產業布局中,京津冀三地需構建“外移、對接、異構”的產業重構格局,在產業錯位中求發展。

所謂外移,主要針對京津而言,即順應產業布局的趨勢,將京津一些不具備競爭優勢的傳統產業轉移到河北發展,同時,提高河北的配套能力。比如可以加強鋼鐵、石化產業整合,促進其向資源產地和沿海港口布局。

所謂對接,主要針對河北。要求河北主動“接軌京津”“融入京津”,主動創造條件,積極構築與京津產業銜接的“緩坡”,將河北建成京津的外資流轉擴散基地、產業轉移基地、高技術產業配套基地、現代倉儲物流基地、休閑旅遊基地和農副產品加工基地。

所謂異構,是對整個地區而言,三地要根據自然資源、區位條件、經濟基礎、市場導向等,謀劃和營造具有本地特色、與相鄰區域不同的產業類型和產業結構。

盡快建立利益分享機製

京津冀作為一個區域係統,客觀上要求將各地區的資源配置、產業結構及區域布局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考慮,每個城市的發展計劃應經過調整與聯合體的規劃協調起來,從而確保區域經濟健康發展。

在5月8日舉行的“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企業機遇——2014‘天津建設者’領袖論壇”上,孫久文對建立區域利益協調機製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京津冀的協同發展要以構建和諧的區域關係為目標,建立區域利益協調機製。“這些機製包括市場開放、政策優惠、區域援助、轉移支付等多方麵。其中,製訂京津冀生態環境改善的建設和補償方案,保護生態環境,是目前建立區域利益協調長效機製的當務之急。”會議上,孫久文這樣說。

肖金成也向公眾表達過相似的觀點,他建議,可以建立政府間合作協調機製,製定區域經濟合作政策。在政策設計上,既要考慮到整個區域的利益,又要根據京津冀的特點進行個性化設計。可優先探索建立產權分稅製度或盡快實現增值稅由生產型向消費型轉變,盡早在利益分享機製方麵加快改革實驗步伐,以推動跨區域產業合作的開展。

另外,肖金成強調,要建立統一市場,促進要素的合理流動,並由此保障企業資源配置的區域化。肖金成說:“促進銀企合作,支持企業產業轉移。金融部門要配合當地政府加快建立和整合以財政出資設立的政策性擔保機構,鼓勵民營資本進入擔保行業,逐步形成以政策性擔保機構為主體,盈利性和商業性擔保機構為補充的擔保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