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白帝城的詩意與禪意(1 / 1)

專欄

文+楊礦

楊礦

楊礦,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現為重慶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曾獲世界桂冠詩人獎、世界詩人獎等多個獎項。

8000平方米的竹枝園位於白帝廟後。在這朗闊秋意裏,曲池回廊的竹枝園清幽生涼,令人靈台明淨。微風吹過,處處竹影綽約,一年四季裏,園中龍吟細細,鳳尾森森,真是妙不可言。園內鋪錦列繡,和集大成,有白帝竹枝詞碑園、竹枝樓、三峽木石藝術館。竹枝樓處更有唐代詩人——曾經的夔州刺史劉禹錫的塑像矗立其間。說到竹枝詞怎麼能避開劉禹錫呢?“東邊太陽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兩句就曾打動過十歲的我。現在,看著劉先生若有所思的樣子,我很想調笑一聲:“敢問此間居處,與閣下《陋室銘》裏的陋室,哪個更好?”走了好遠,還想補他一句:“其實,你跑到長安寫啥子桃花詩去得罪皇帝老兒,倒不如好好在夔州寫你的竹枝詞。”

竹枝詞碑廊風水極好,臨水而立,青瓦白牆好樣貌,處處透著雅潔古樸。竹枝詞書畫石碑超過百餘,皆是各種流派、書體的書畫大家手筆,所刻竹枝詞全從夔州竹枝詞中精選而來。此碑廊不愧有“三峽第一碑林”之稱,東西碑林分別陳列著從隋代至清代的碑刻70多塊,篆、隸、楷、行、草,精品琳琅滿目,各領風騷,不計其數。最為難得的是兩塊隋碑:古樸大方的金輪寺舍利塔碑和剛勁疏朗的龍山公墓誌碑。金輪寺舍利塔碑是隋文帝仁壽二年所刻製,懂書法的行家評道:書法筆畫勁健,結體疏朗洞達,使人窺得初唐楷書淵源所在,開歐、虞、褚、顏先河。龍山公墓誌碑則刻有“同治九年六月十五日大水為災,高於城五丈”的小字,是珍貴的水文資料。清雅絕倫的竹葉碑詩畫一體,構圖精巧,是清光緒年間浙江工藝名匠曾崇德的手筆。碑上遠觀修竹三竿,近看則片片竹葉組成一首五言絕句:“不謝東篁意,丹青獨自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當然,這三竿漂亮的有節之竹,是在讚劉、關、張三兄弟的節烈堪比三光日月星啊!

三峽木石藝術館則集中展示了三峽樹根雕、三峽陰沉木雕作品,執刀者巧借大自然之渾然天成,成就了作品的精美絕倫,栩栩如生。館內作品多走大氣路線,放眼觀去,格調高雅,天人合一。想想也真奇妙,每一截樹根,都曾埋在地下有著沉鬱磅礴不可阻擋的生命力,而此時,卻脫離泥土,生機隔絕,經過人工的雕刻、打磨,以另一種形式展示強烈的活力。打量著這並不幽闃陌生的世界,觀者也會忘記它們隻是一截截早已生命凝止的樹根。我頓時覺得整個木石藝術館就是一個小世界,這些根雕作品在生死輪回裏展示著禪意深深,待人參破。

古象館裏陳列著從白帝鎮瞿塘村出土的一具古劍齒象化石。這家夥大約是兩百萬年前的某一角落霸主,身高約3米,長約6米,保存完好。想那兩百萬年前,這個龐然大物,在陸地上走動、咀嚼,談情說愛,繁育後代,然後老去、死去、被深埋,再以這麼完整的骨架穿越煙雲到我們眼前,我便一下覺得,無論時光再長,隻要有物證來印證,也不過惚惚如昨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