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對非軟實力外交的實質與成就(1 / 2)

中國對非軟實力外交的實質與成就

理論研究

作者:李紅梅

【摘要】隨著中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的建立,中非友好關係的進一步深化,某些西方大國開始擔心其在非洲被邊緣化,不僅在披著道義的外衣下加緊了對非洲的勢力滲透,而且還對中國在非洲的一係列友好行動扣上了“新殖民主義”、“中國資源掠奪主義”的帽子。而從中非關係發展的實踐表明,中國對非政策的實質是平等、互惠和雙贏的。近年來中國在非洲的軟實力不斷提高,並取得了一係列成就。

【關鍵詞】中國 非洲 軟實力 成就

一、中國外交政策的實質是主權平等、互利互惠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與眾多非洲國家進行交往時,並沒有展現出一副咄咄逼人的大國心態,而是平等的看待非洲各國。自建交起,中國便一如既往的堅持“主權平等”、“不幹涉內政”的對非傳統原則,然而在堅持不幹涉原則的同時,中國的對非政策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例如在對待蘇丹達爾富爾衝突的問題上,中國的戰略是在堅持非幹涉原則下進行人道主義與發展援助,這與西方的強製製裁和軍事幹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國認為衝突的根源是貧困與資源短缺,如水資源、土地、基礎設施的短缺。因此中國提供了1040萬美元的人道主義援助,並投資3000萬美元修建達爾富爾北部的水壩工程,以及提供物資修建了至少120所學校等。然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卻以與事實背離的“中國資源掠奪論”指責中國在非洲的互惠行為,還詆毀中國助長了非洲國家的腐敗與人權問題。反觀美國的對非政策,其政策的實質是為其在非洲的能源與安全戰略利益服務的,表麵以改善非洲國家的人權環境和政府管理為目標,這種“表裏不一”的對非政策與中國的對非政策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這也暗示了中美兩國在非問題上難免會發生一定的利益碰撞。同時,美國還在非洲實行區別對待的原則,即重點發展與富油國家間的夥伴關係,特別是發展與非洲兩大石油生產國——尼日尼亞、安哥拉之間的國家關係。美國這種以自身利益為核心、居高臨下並以管理者自居的對非政策是一種不平等的外交政策,具有非對稱性,有別於中國踐行的主權平等、互利互惠、相互尊重的對非政策。

二、中國對非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

中國對非洲國家的經濟援助有別於西方國家對非的經濟援助,中國的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是不求回報的援助。某些西方國家指責中國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這樣的指責是毫無根據、別有用心的。西方國家對非洲的援助往往附件一定的政治條件,例如如果非洲國家想要得到“千年挑戰公司(the Millennium Challenge Corporation:一家獨立的美國政府對外援助機構)”的援助,則必須接受該公司提出的17個條件。相反,中國不僅積極向非洲國家提供發展和人道主義援助,如對蘇丹達爾富爾地區的援助,以及向部分落後的非洲國家實施債務減免,2010—2012年,中國共免除馬裏、赤道幾內亞、喀麥隆、貝寧、多哥、科特迪瓦等國16筆債務,進一步減輕了非洲國家的債務負擔。同時中國還積極幫助非洲發展公共福利設施,例如在非洲援建打井供水、經濟住房、廣播通訊、學校等各類公共福利設施,從根本上改善非洲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過去50年的時間裏,中國還向非洲共派出了1.83萬名醫療隊員,使得2.5億非洲人民接受了治療。其中2010—2012年,中國在加納、津巴布韋等國援建竣工27所醫院,在42個非洲國家和地區派駐有43支醫療隊,累計診治患者557萬餘名,還通過開展治療白內障患者的“光明行”活動,組織國內一流的眼科醫生赴津巴布韋、讚比亞,為623名患者實施白內障複明手術。中國對非洲國家的無償援助提升了中國在非洲的軟實力,由Gallup在2011年的一項關於全球對中國世界領導力的民意調查顯示,支持率最高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並排名前20位。而中國在非軟實力的提高又促進了中非間貿易的發展,目前中國已成為了非洲的第一大貿易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