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神話故事中,女媧的形象深入人心,她的造人事跡千百年來為我們所聞,她被當做萬物之始、眾人之母為眾人所尊崇,盡管她的補天事跡也被傳頌,但她補天的出發點也是母親,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自己創造的萬物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而在西方,最早的希臘文“物質”也是有母親的概念演變而來的,根據馬克思的觀點,世界的本源是物質,以此可見,古希臘時期的母親是由本源之意的。女人是水,《道德經》有雲:“水山裏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5]水和道一樣是本源,正如在西方,水被當做萬物之母一樣,在中西方的曆史文化中,女性文化是沿著“母親”的軌跡延續至今的,那麼還有什麼能比讓一位女性做母親更讓人尊崇?還有什麼能比做母親更好的實現女性的自我價值?
林語堂先生有一段很經典的話:“讓她們把她們純淨的水跟粗劣的泥土混合吧,讓她們把‘陰’與‘陽’聯合起來吧,讓她們麵對那顯明的真理——男人與女人隻有跟異性的和諧補充才能達到她們的完全表現,然後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6]已經成為或者正在努力奮鬥成為男人的女性找回自我吧,順著自己的本心,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價值追求,讓異化的自我重新返回受人尊敬的母親。
參考文獻:
[1][李元勝.都市臉譜[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35.
[2][美]馬斯諾.動機與人格(許金聲等譯)[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53.
[3]盧樂山.中國女性百科全書 文化教育卷[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1995,7,8.
[4]張耿光.莊子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20.
[5]文若愚.道德經[M].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43.
[6]林語堂.諷頌集[M].上海:國華編譯社,19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