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網絡時代的新聞道德問題(1 / 3)

網絡時代的新聞道德問題

理論研究

作者:赫光令

【摘要】網絡新聞作為一種伴隨網絡發展的新聞傳播形式,隨著網絡的利用率而飛速增高。網絡時代的到來,雖然方便了新聞傳播,但伴之而來的是嚴重新聞道德問題。本無分析了當今網絡新聞現狀、網絡時代新聞特點以及其作用,與此同時提出了網絡時代新聞道德方麵的問題,並研究了相關對策。

【關鍵詞】網絡時代 新聞 道德問題

一、網絡時代新聞概述

由於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因此新聞傳播手段不斷更新,並且在一些方麵改進了傳統新聞傳播手段的一些不足之處。當今時代,更多的人選擇在互聯網上查看新聞。07年我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1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06年底,我國網民總數已經增長到了1.37億。並且根據相關調查顯示,有超過一半的網民上網是為了查看新聞,由此可見,在人們的生活裏,網絡新聞擔任一個很重要的角色。網絡新聞和傳統媒體上的新聞相比,其在語言表述上更為輕鬆活潑、平易近人、犀利並且幽默。網絡新聞具有可讀性極強的特點。網絡新聞語言具有該些特點主要有以下原因:

網絡新聞在更新速度以及語言的精煉簡要性方麵要求嚴格;網絡新聞的自主性以及其互動性,驅使新聞語言的表達必須趨於日常的口語化;傳統媒體點對麵的單向傳輸,然而網絡傳播是點對點具有交互性的進行。新聞稿件的現場感增強以及其文章的可讀性是調動受眾參與積極性的重要關鍵。其文句可以相對口語化,輕鬆幽默,使其讓人們有交流的渴望,並且有向網站設置的“BBS”上發帖子的意向。我國著名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力丹曾說過“假新聞就是職業道德問題”,假新聞的頻頻出現,媒體行業內的處罰機製不夠完善是其主要原因。要想從根本上遏製假新聞,媒體就應該在發現假新聞的時候立即發出聲明以及更正措施。對於有意造假,媒體應該馬上自我揭發,與此同時新聞媒體行業應該加強互相監督。我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周澤認為,在網絡裏發帖,該行為是自主傳播的方式,傳播者應該負有相應的義務和責任,不應該侵害他人以及國家的權利和利益。並且他認為,在基於經驗和生活的常識可以發現傳播的信息並不是真實的信息,在該情況下,作為網站的管理者應有義務將這種對他人的名譽和權利有傷害的信息立刻刪除。因此,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正確的輿論導向以及新聞的真實性和新聞職業道德對於網絡媒體從業人員至關重要。

二、網絡時代新聞傳播的特點

作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互聯網早已成為當今世界傳播的主要發展朝流。繼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傳統媒體之後的網絡傳播,被眾人稱為"第四媒體"。網絡在與他人之間的交往和信息的傳播上,給社會群眾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和幫助。人們的生活也日益的依賴網絡。人們常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道德作為上層建築,不僅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變化而相應的變化,同時也是一定社會經濟基礎的反映。因此,信息網絡時代的道德也逐步的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思想和意識的開放。一直以來,時空是限製人們之間交往的主要屏障。過去,終生難見一麵的現象給許多人帶來遺憾。但是,隨著網絡時代的逐步發展,信息技術不斷的告訴發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大力建設,使得人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甚至消失。使得居住在不同國家、地區的人們縮短彼此的距離,大家都可以在一起工作娛樂,人們之間的交往不受時空限製。與此同時,網絡的不斷發展,使得不同價值觀念,以及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逐步的融合到一起,進一步的縮短了人與人心理上的距離與之前的排斥心理並且增進了人們之間的溝通和理解。所以,網絡的發展使得人們的思想和意識逐步的開放。

(二)自主精神增強。網絡化的價值觀與傳統的價值觀相比,其呈現出一種更少依賴性,網絡世界擁有更多自主性的特點。因為網絡是人們在以互惠合作以及資源共享為基礎使得人們自覺自願地相互關聯而形成的。在網絡這個世界,每個人不僅是參與者,同時也是組織者。由於網絡是人們自願一點點建立起來的,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並且知道自己前進的方向,並且懂得 “自己對自己負責”,“自己管理自己”。在信息貧乏網絡建設的初期,網絡世界魚龍混雜,但是仍然有些網絡人自覺自願建立信息資源管理程序,上載各種文件的同時編製各種實用軟件;後期,當網絡逐步告訴發展的時候,眾多網絡人都自覺地扶正棄邪。因此,網絡的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人的主體能動性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