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際關係視角下對民族共享文化的探索與研究(1 / 3)

國際關係視角下對民族共享文化的探索與研究

理論研究

作者:梁超越

【摘要】目前民族理論與政策學界中熱議的“第二代民族政策”因急於達到“民族融合”而倡導的某些政策遭到了眾多學者的質疑。雖然“民族融合”的主觀願望是好的,但是急於求成不僅不能有助於民族問題的解決,反而會導致諸多民族問題的產生。筆者認為若要達到“民族融合”,各民族具有共享文化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本文指出目前我國還未有係統的共享文化,並嚐試使用國際關係中構建文化理論體係的方法來構建民族文化理論體係,探討和分析所構建的民族文化體係理論中的三要素,文化結構,文化力和文化單位,以構建共享文化,從而達到與“第二代民族政策”殊途同歸的目的。

【關鍵詞】“第二代民族政策” 文化理論體係 民族共享文化

“第二代民族政策”是以著名經濟學家胡鞍鋼、北京大學社會學係教授馬戎等民族學界的一些知名專家學者提出來的民族政策思路。此理論一經提出,便得到了民族學界的廣泛反響,還獲得了中央相關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同時也受到了來自民族學界(不乏大家)和少數民族的質疑。因此,“第二代民族政策”引發了學術界兩種對立的觀點,本文試圖以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作為切入點,並利用國際關係領域秦亞青教授構建“文化理論”的方法,結合我國民族文化狀況的實際分析了構建民族共享文化的文化理論的三個概念,文化結構、文化力和文化單位,對“構建民族共享文化”作了初步思考。筆者認為當前中國56個民族還沒有係統的共享文化,這製約了各民族對國家的最高認同,若以某個民族的文化取代其他民族的文化是不可取的“政策”或“策略”。隻有“構建中華民族共享文化”才是實現“第二代民族政策”目的的路徑,才可能實現“國家”、“民族”的最終目標。

一、由“第二代民族政策”所引發的思考

“第二代民族政策”倡導推行淡化族群意識和56個民族的觀念,強化中華民族的身份意識和身份認同,推進中華民族一體化和國家認同的政策。第二代民族政策倡議從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麵加強國家認同,即:一是政治上推行法律麵前一律平等,堅持平等的向每個民族推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二是經濟上促進民族之間的經濟交流,推進各族公民混居雜居;三是文化上堅決堅持用社會主義思想對每個民族進行文化改造,大力推廣普通話,防止宗教極端主義。促使人人爭當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好國民,以工作為天職,培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

《第二代民族政策—促進民族交融一體和繁榮一體》的發表引發了學術界的兩種對立觀點,它受到了中央相關部門領導的肯定,例如中央統戰常務副部長朱維群以其“在居民身份證中取消“民族”一欄,不再增設民族區域自治地方,不搞‘民族自治市’,推行各民族學生混校”的觀點有力地支持了“第二代民族政策”;環球日報陸續出版了一些文章來響應“第二代民族政策”。而納日碧力戈教授則認為“第二代民族政策”是繼承了舊日的同化思想,從學理上犯了“語言和文化的邊界要和國家的邊界一致(熔爐論)”、“先進文化與落後文化(文化中心論)”和“對美蘇國情誤讀”三個錯誤。郝時遠教授認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經濟社會發展、統一市場形成、城鎮化人口流動、社會權益均等化進程中必然產生的自然結果,而不是通過“第二代民族政策”設計的一係列這個“不允許”、那個“不容許”來強製實現的。

筆者認為,“第二代民族政策”的目的是促進民族交流交融一體,以減少民族矛盾,達到民族團結。其主觀願望是好的,甚至也是我們民族學界一直致力的方向。但是因為“第二代民族政策”超前判斷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符合民族實際,所以對解決民族問題起不到實質作用,有可能還會造成有些少數民族的反感和學界的批評。

二、促進民族融合的重要途徑—構建民族共享文化

既然“第二代民族政策”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顯得過於超前,筆者認為,文化是民族的核心,為實現“民族融合”,各民族具有共享文化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