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化目前呈多維複合體狀態,各民族文化有共性也有差異,也各自強調自己文化的重要性,少有吸收其他族文化之優點、棄不足、共建共享文化的思想,所以因文化差異導致的矛盾難以鏟除。就當前中國民族研究界的成果來看,強調民族融合的多,而對構建共享文化的思考卻少之又少。
構建共享文化是民族團結之根本,民族團結是民族融合之前提。眾所周知漢族由若幹民族逐步融合而成,其所謂的融合就是眾多的民族共同構建了一個文化——漢文化。在這個構建過程中不同民族與中原文化不斷的交流、碰撞、兼收並蓄,中原文化也利用自身文化的精深博大與厚重向其他民族滲透,這是形成今天世界第一大民族——漢族的曆史過程。鑒於這一曆史事實,為了化解中國的民族矛盾,構建各民族都樂於接受並以此為榮的共享文化就顯得十分必要。
那共享文化是什麼呢?
在今天,文化交融是文化演進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渠道,文化生命力的強弱也在於此。在交融過程中不同文化之間會在各方麵發生碰撞,形成許多共同的東西,這些共同的東西就是新文化的產物,是參加碰撞的各方文化所共同認可並為其民族成員共同享受的。這種共同的文化成分就是民族團結的根本—民族共享文化。
三、建設民族共享文化的方法探討—使用國際關係領域構建文化理論的方法構建民族文化理論
構建民族共享文化是一個浩大並複雜的工程,其範圍之廣涉及到文化的方方麵麵,例如語言文字、宗教信仰、行為方式等方麵;促使共享文化形成的因素也多種多樣。要構建民族共享文化是需要文化理論的,為便於分析,本文借鑒了秦亞青教授構建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論來構建民族文化理論,以期達到構建共享文化。那麼,為什麼可以使用國際關係領域的文化構建理論方法來構建民族文化理論呢?筆者認為:
第一,國際關係學領域追求和平,致力於各國共同發展與民族學界尋求解決民族問題,致力於民族團結和發展的方向是一致的,並且兩者研究領域中的行為體國家和民族也有相似之處。
第二,本文隻借鑒了秦亞青教授構建的文化理論的三個概念(文化結構、文化單位和文化力)和結構,且並非按照其模式生搬套用,而是充分結合了我國民族文化目前的狀況。
所構建的文化理論結構大致如下:
在各族文化交流過程中,行動者在相互實踐活動之前獨自持有的觀念,即私有文化就會形成行動者均認可的共享文化。
這其中包含三個概念, 即:文化結構、文化單位和文化力。文化的形成勢必包含文化結構和文化單位這兩個因素, 文化單位之間的互動通過文化力的推進形成文化結構和改變文化結構, 文化結構通過文化力的作用影響文化環境中的文化單位。
(一)文化結構。
雖然不存在係統的共享文化結構, 但民族單位文化結構是存在的。如果我國各個民族作為文化交流的行為體, 其身份多為自身文化結構建構的,這主要是作為曆史上中國朝貢國以及間接管理(使用土司製度)或直接管理的對象以及在經濟貿易和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所導致的。而如今全國經濟高速發展,尤其在西部大開發政策下,民族間的交流空前頻繁,決定某個民族對身份的認同不僅僅是本民族文化結構,還有各民族交往和構建的共享文化。如果共享文化結構和單位文化結構都會發生作用, 那麼什麼時候前者發生作用以及什麼時候後者發生作用就成為需要梳理清楚的問題。
提出設想:如果民族體係兩種文化結構是共同存在的,那麼共享文化結構與單位文化結構之間的關係以及單位文化結構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也許共享文化結構和單位文化結構之間可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辯證關係, 整體的存在不是個體的消亡, 個體是整體的部分和縮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民族體係主導文化結構絕對不是某個民族單位的私有文化,否則那樣會淪為“文化中心主義”例如,在我國,大體上漢族的經濟文化是走在各民族的前端的,但不表示主導文化就一定是漢族的私有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