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馬文化在馬產業發展中的作用研究(2 / 2)

就內蒙古地區而言,該地區草原遼闊,人們最主要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就是畜牧業,而馬就是其中最為主要的一種。蒙古馬具有體型小、脾氣溫順、體質健壯、胸廓身長、耐寒耐勞、不擇食等特點,是世界250中馬品種中的一種。這種馬不僅奔跑速度快,而且還對於長途跋涉還具有很強的忍耐力,因此,極適合於參加馬賽。這也是蒙古民族有賽馬的習俗,內蒙古經常舉辦各種馬賽的原因所在。也正是憑借著獨具特色的蒙古族馬文化,錫林郭勒盟才被中國馬術協會命名為“中國馬都”。

(二)轉變發展觀念,促進中國馬產業的發展。

隨著時代的轉變以及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於馬文化的需求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如果還按照以前發展觀念來發展中國馬產業,不僅不會對中國馬產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還很有可能會對其的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作用。要使中國的馬產業真正得到發展,就必須要轉變發展觀念。

要轉變發展觀念,就需要對我國的馬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隻有在對中國的馬文化形成了一定的了解與認識,把握了中國馬文化的發展特點的基礎之上,才能夠拓寬視野,揚長避短,不斷尋找更新更好的發展理念,並在其指導之下以更優的方式方法來發展中國的馬產業。

現代馬產業是一種新興的第三產業。“過去以役用、食用為主的單一功能”已經逐漸向“以運動競賽和休閑騎乘娛樂用為主的多項休閑功能在內的多功能、多用途的綜合開發”轉變,進一步拓展了馬產業的發展空間。因此,我們就需要在了解我國馬文化的基礎之上,結合世紀達發展情況,不斷探尋可利用的馬文化資源,從而促進這些新興行業的發展。如我國發展曆史上,各地區都發展出了豐富多彩的馬飾品,我們就可以對這一資源進行進一步的開發,使其成為一種旅遊資源,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馬產業的發展。

(三)注重對馬優良品種的培養。

在我國發展曆史上,培養出了馬的很多優良品種。這在很多文獻記載以及文學作品中都可以發現。後來由於戰爭尤其是中日戰爭的破壞,中國養馬業的發展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但是,中國畢竟有長時期的培養經驗與經曆,這些在一些中國的文獻資料上也都有記載。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中國政府對中國馬業的逐漸重視,中國又開始了對馬品種的研究與培養。

在現代社會,馬業已經發展成為了以競技和娛樂為主的綜合性的產業,因此,對於馬品種的要求也發生了改變。而如果對中國馬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的話,就會知道,中國馬匹的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持久力和抗逆性強,並不適合於體育休閑娛樂,所以,在培育能夠滿足需要的優良的馬品種時,最主要的一個途徑就是引進國外的一些優良的品種,尤其是對於那些以參加國際賽馬比賽為目標的品種而言,當然,也可以對我國已有的一些為品種進行選育和培訓,使其適應現代馬業發展的需求。

(四)利用多種多樣的形式來推動中國馬產業的發展。

縱觀中國馬文化的發展曆史,中國形成了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馬文化資源。開發這些資源,並通過多樣的方式對這些資源加以利用,就會形成多樣的馬的行業,從而促進馬產業的發展。

對於馬的養殖可以不斷推動畜牧業、農業等的發展;對於馬食品可以不斷促進奶類、肉類以及酒類等的發展;對於體育業可以不斷促進速度賽馬、馬術運動以及民族賽馬的項目的發展,另外也可以促進各種馬賽比賽場地的發展等等。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馬產業的發展的確需要馬文化作為基礎底蘊和指導,不斷轉變發展觀念、注重地域特色、培育優良品種、利用多種形式,隻有這樣,中國馬術才能夠得到切實的發展,中國的馬產業才能夠擴大其發展領域,提高其發展水平,是我國逐漸恢複為馬業強國的目標得以實現所必須的。

參考文獻:

[1]王大霖,王言彬.中國馬文化細探[N].中國審計報,2002,(005).

[2]水建鋒,黃換乃.中國馬文化研究現狀分析[J].科技信息,2010,(22).

[3]阿榮,南貝.馬文化為靈魂,馬產業在奔騰[N].內蒙古日報(漢),2012,(012).

[4]區仲生.轉變中國馬業發展觀重振中國馬業發展史.世界馬業共發展國際研討會,2005.

[5]劉少伯,杜玉川,韓國才.中國馬業論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