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推廣與應用
理論研究
作者:曾國鋒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相關研究工作的進一步深入,生物技術也在不斷地發展和進步,並在農業種植領域得到推廣和運用。本文分析了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運用的意義,指出了在農業種植中的具體運用,並對將來在農業種植領域更好地運用生 物技術做出了展望,希望能夠引起人們對這一問題的進一步重視,能夠對農業種植領域更好地運用生物技術提供借鑒和指導。
【關鍵詞】生物技術 農業種植 運用
生物技術,就是針對生物機體或生物部分器官、組織以及細胞利用先進的生物工程原理,對生物體進行改造,從而促進人類所需產品的生產。生物技術是一門對生物體進行改造和利用的技術,生物技術涉及到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細胞學等學科知識,對於人類發展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 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農作物產量,促進農作物產品質量的改善,對於我國農業發展具有非常大的幫助作用。
一、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運用的意義
(一)促進了我國農作物產量的提升。由於我國人口數量較大,土地耕種麵積不足,使得糧食產量問題成為製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我國生物技術的發展和利用,有效促進了我 國農作物產量問題,改善了我國農村居民的經濟收入狀況,促進 了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生物技術在水稻種植領域的應用效果最為明顯,實現了水稻產業的倍數增長,有效地提升了我國水稻年產量,緩解了我國糧食壓力,加快了我國農業生 產力的提升速度 。
(二)促進了我國農產品質量的提升。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水平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居民消費觀念的不斷轉變,使得居民消費方向由數量消費逐漸演變為質量消費,強調農業產品數量的同時,更加強調農業產品的營養價值和食用安全性。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領域的利用,有效提升了我國農產品綜合質量,解決了我國農業產品優質和高產的矛盾,提高了我國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三)促進了我國農作物的抗蟲性和抗病性。病蟲害影響農作物產量的重要因素是病蟲害問題,造成了農作物產量的快速下降,造成了農作物的大量死亡,因此,提高我國農業作物產量,促進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工作便是對病蟲害問題的解決。通過先進的生物技術,我國部分轉基因作物已經成功具有良好抗蟲性和抗藥性,確保了我國農作物產量的穩步提升。如新型轉基因馬鈴薯的成功研製,使得馬鈴薯作物在受到馬鈴薯甲蟲的侵害時,能夠自身分泌水晶蛋白這一物質, 從而對甲蟲進行毒害,避免病蟲害問題對作物產量的影響。同時,農作物抗蟲性和抗藥性的提升,有效地降低了農藥及殺蟲劑的用量,降低了農藥和殺蟲劑殘留物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降低了農藥和殺蟲劑對水資源的汙染, 提高農產品產量的同時,確保了環境保護 工作的有效開展。
(四)促進了農作物對土壤養分的利用效率。農作物的生產離不開養分的有效供給,作物缺少必要的生長元素,就會造成作物生長效率的降低,導致農作物產量的降低。為確保農作物產量,氮、磷、鉀肥的使用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就相關數據顯示,農作物種植過程中作物能源的來源 50%依靠肥料。由於肥料的過度使用,導致溫度氣體的大量排放,加劇了地球溫室效應。同時,農業生產過程中肥料的大肆應用,是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罪魁禍首。生物技術的應用,有效提升了農作物對土壤養分 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農作物對肥料的依賴,從而有效降低了種植過程中肥料的使用,降低了肥料對環境的危害。如部分轉基因作物,能夠通過根部相關結果加強對營養元素的固定和收集,提高了對土壤養分的應用,促進了植物的快速生長。同時,通過對特定真菌的研究和應用,加速了種植區域內土壤養分的生成,提高 了土壤中養分含量,有效減少了對人造肥料的應用,減少了人造肥料對環境的破壞。
二、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運用
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和進步,逐漸被運用到農業種植領域, 目前在農業種植中運用的生物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