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職教師赴企業頂崗實訓的思考
教育縱橫
作者:劉芳 趙紅梅
【摘要】作為培養麵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應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職院校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真正體現出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這就要求其專業教師需要具備“雙師”素質。教師技能的培養是高職教育的關鍵。而頂崗實習是提高高職教師技能的有效方法。讓教師到企業進行頂崗實訓,一直被視為是提高教師技能的重要環節之一。
【關鍵詞】高職教師 頂崗實訓 雙師素質
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幾年來,我國高職教育飛速發展。高職教師隊伍建設成為高職教育建設的重中之重。高等職業教育對教師有著特殊的要求,它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理論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很強的實踐動手能力,以及對新知識、新技術的應用和開發能力,而目前中國高職教師技能欠缺的現狀嚴重影響著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隨著高職教師技能培養方法的不斷探索,目前各個高職院校主要采取頂崗實習的培養方法來快速提高教師技能。
一、頂崗實訓的必要性
(一)我國高職教師建設現狀的要求。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職教師是從校門走進校門。缺少社會實踐和企業一線實踐經驗。不了解社會和企業的新動態、新經驗。而國外好的高職教育正是在教師實踐技能上著有相當高的要求。例如德國的高職教師主要由高等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培養,學生畢業後不能直接任教,必須再經過第一次職業技術教師資格考試,合格者隻能荻得實習教師身份。然後再度過兩年的教學實習期,完成兩年實習後再參加國家組織的第二次職業技術教師資格考試。合格者才能獲得正式崗位資格證書,以聘去高職任教。這樣培養出的人員既有相當熟練的專業技能,又有寬厚紮實的專業理論功底,具備了相當雄厚的職業功底和很高的業務素質。此外,德國政府還製定了繼續教育法規,要求在職教師在工作中不斷學習、進修。另外還有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成功經驗也告訴我們高職教師的“技能”培養是高職教育健康、快速發展的金鑰匙。
(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實踐性特點的要求。
高職教育的職業性、實用性和技術性特征決定了其從業教師應該是“雙師型”教師,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但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教師大多是畢業後直接進入學校,沒有企業工作經曆或工作時間短,教學中還是以課本上的理論教學為主,很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而且教材編寫總是落後於實踐,實訓設備也極其落後,使學生的實踐教學與社會近乎脫軌,導致學生畢業後幾乎不能將幾年所學用於工作當中。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學生實操能力較差。教師實踐性培養成為高職辦學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要求。
高職教師參與頂崗實訓的過程,就是校企雙方互相支持、互相滲透的過程。一方麵,教師可以通過頂崗熟悉工作流程和專業崗位知識和技能,了解行業發展最新動態,並且可以利用自身理論知識的優勢,展開對實訓單位人員進行理論培訓、決策谘詢等活動,為企業發展提供合理建議,切實解決企業難題;另一方麵,教師還可以在頂崗實訓中為學校物色、聯係一批企業技術人員作為學校的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將實訓單位發展為院係的固定實訓單位等。真正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提高校本教材的編寫質量,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二、頂崗實訓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積極性不夠。
教師職業被認為是高尚的、偉大的.教師也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在人們心目是高大的,教師在曆史舞台上始終扮演著清高、優雅的角色。所以有些教師放不下架子到車間或者一線去實習,無法跟一線的員工同甘共苦;另外教師頂崗實習需要學校的資金支持和優惠政策,但對於大部分的高職院校,恰恰這方麵是一個欠缺。因此,教師頂崗實習的積極性不能得到充分調動,這些都影響著高職教師頂崗實習的實質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