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議我國生態旅遊發展問題及建議(1 / 2)

淺議我國生態旅遊發展問題及建議

理論探討

作者:趙賀朵

【摘要】生態旅遊是一種全新的旅遊方式,既融入了環境教育,又有利於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發展生態旅遊是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選擇之一。本文從生態旅遊的內涵、特點出發,簡要分析了我國生態旅遊發展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發展我國生態旅遊對策與觀點。

【關鍵詞】生態旅遊 經濟發展 問題對策

一、前言

生態旅遊作為一個獨立的術語是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在1983 年提出的,並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旅遊產業,其主要包括單純的旅遊活動和自然及文化生態係統保護兩方麵內容。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獨成篇的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發出了“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號召,做出了“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鄭重宣誓。因此,發展生態旅遊存在市場可行性及時代必然性。

二、我國生態旅遊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對生態旅遊的認識不充分。

目前,人們對生態旅遊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如:普遍認為生態旅遊就是到生態環境中參觀。在旅遊產品開發的過程中,開發商為了招攬遊客,幾乎所有與自然資源有關的旅遊項目都被帶上了“生態旅遊”的頭銜。大多旅遊地普遍缺少對生態旅遊真正內涵的理解。生態旅遊在某種程度上被恣意泛化,與鄉村旅遊、自然旅遊、探險旅遊、文化旅遊、科考旅遊、綠色旅遊、可持續旅遊等概念含糊交叉。生態旅遊內涵的泛化與含糊,會造成實踐產生誤導,其結果很大可能會發展成帶有假名義的“生態旅遊”。真正意義的生態旅遊是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環境教育及自然知識普及為核心內容,讓遊客在欣賞壯麗秀美的自然風光及回歸自然的同時,喚起對大自然的熱愛並熱愛增強環保意識。

(二)生態保護措施的不到位, 風景區環境汙染嚴重。

據旅遊風景區提供一些資料顯示,大部分風景區的環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汙染。目前,我國的生態旅遊的客源市場主要以國內遊客為主,大多數遊客對環境保護觀念尚未形成、生態意識較差。隨意采擷、亂刻亂畫等破壞環境的行為屢見不鮮。大多數的風景名勝區內生活汙水增多,垃圾廢渣、廢物劇增,甚至連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遊客也留下了許多垃圾,由此不得不花費巨資去清除。經濟效益是旅遊業所追求的重要目標, 但生態旅遊與經濟效益是相互兼容的, 應提倡在把資源環境的負麵影響降低到最小的同時, 爭取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但有的風景區為追求經濟效益,盲目擴大旅遊景區,過度修建旅遊設施。從而導致風景區環境汙染十分嚴重。

(三)生態旅遊與假日旅遊相矛盾。

近年來,我國已形成“假日旅遊”的熱潮,五一、國慶、春節等長假,各名勝景區和旅遊景點人山人海,大大超過了景區的承載力。例如,黃山在1999年初就大力提倡發展生態旅遊,並以此作為旅遊宣傳的內容。當年的5月2日,黃山風景區進山遊的旅客總人數人數竟高達到2.5萬之多,大大超過其1.4萬承載力。僅憑借五一、國慶、春節這3次長假的旅遊收入,幾乎就會占旅行社和名勝景區的年收入的40%左右,如此高的收益就使得相應的管理部門在對生態旅遊景區進行容量控製的措施上力度不夠。各地政府及投資者發展生態旅遊的功利性非常濃重,片麵的僅追求經濟效益,不顧旅遊資源與環境的承載力,不采取相應措施限製客流量,這種急功近利的思潮,對生態旅遊區帶來極大的危害。顯然,“假日旅遊”所帶來的大量遊客湧向生態景區的現象與生態旅遊景區要求的嚴格的承載力形成了尖銳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