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昏君與佞臣
大凡能夠尊貴以致擁有天下的原因,就在於能夠為所欲為,極盡享樂。君主隻要製定嚴格的法律,讓大臣不敢為非作歹,憑此就可以駕馭天下了。
看到以上這段話,您是不是有以下幾種反應:
一:這是哪個傻缺說的;
二:說這話的君主,一定是頭被門夾了;
三:太假了,怎麼會有君王說這種話。
不好意思,這話不是作者瞎編的,說這話的就是秦二世!
這位二世皇帝登基以後,經過一番努力工作,殺光了自己的哥哥姐姐,鞏固了權力。過完年,繼承先帝意誌,重走先帝路,巡遊東方六國故地,小日子過的優哉遊哉。
美好的生活總是短暫的,到了夏天,一場突如其來的造反運動打亂了二世的旅遊規劃,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緊接著一大群六國餘孽還有窮棒子跟風,稱孤道寡,搞得雞飛狗跳。讓二世非常不爽,他想不明白,像他這樣一個天命所歸的帝王上台還不到一年,群眾感恩都來不及,怎麼會這麼不給麵子,起來造反。
這個問題丟給了丞相李斯。
丞相身居三公之位,如何使盜賊猖狂到如此程度?
二世很生氣,李斯很惶恐!
如果皇上要為天下大亂找個背鍋俠,自己是當仁不讓的第一人選啊!
這位荀子的高徒已經75歲了,依舊不願意放棄岌岌可危的權力,他思前想後,苦心孤詣,費盡心思的揣摩老大的歡心,最後上了一道奏折。
這道奏折被後世稱為“行督責書”,與前文提到的“諫逐客書”,後來寫的“獄中上書”合稱為李斯三大著作。
如果說“諫逐客書” 讓李斯的身份介紹中多了文學家這個頭銜,是一篇於公於私都有利的千古名篇的話,那麼“行督責書”可以理解為一篇邪惡的美文,美麗的花蕊中綻放的都是害人害己的毒藥。
為了榮華富貴,李斯也是蠻拚的。他在文中這樣勸諫二世:
賢明的君主,必將是能夠全麵掌握為君之道,又對下行使督責的統治術的君主。對下嚴加督責,則臣子們不敢不竭盡全力為君主效命。隻有這樣君主才能不受任何約束,能享盡達到極致的樂趣。
他還告訴二世:
不督責臣下,而自己反辛辛苦苦為天下百姓操勞,像堯和禹那樣,所以稱之為“鐐銬”。不能學習申不害、韓非的高明法術,推行督責措施,一心以天下使自己舒服快樂,而隻是白白地操心費力,拚命為百姓幹事,那就是百姓的奴仆,並不是統治天下的帝王,這有什麼值得尊貴的呢!
申不害韓非子都是戰國時期的法家大人物,法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皇帝應大權獨攬,乾綱獨斷。
以上兩段話簡單一點理解就是李斯建議二世應該使勁壓榨大臣,讓大臣拚命為大王賣命,這樣大王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如果大王天天想著為百姓操勞,那就成了百姓的奴隸,當大王還有什麼意思。
他還拚命鼓勵二世集權專製,使權力不落入臣下手中,然後才能斬斷仁義之路,堵住遊說之口,困厄烈士的死節行為,閉目塞聽,任憑自己獨斷專行,這樣在外就不致被仁義節烈之士的行為所動搖,在內也不會被勸諫爭論所迷惑。因此才能為所欲為,而沒有人敢反抗。
這篇文章如果是趙高寫的也就算了,可你李斯是荀子的學生,當朝的宰相,秦始皇的親家,太讓人鄙視了。
李斯文中引用了師兄韓非子的觀點,難道他忘記了自己親手害死了師兄。
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這是李斯的人生信條,為此他可以不擇手段,不知廉恥。
這篇文章寫的何其好啊,二世終於找到了吃喝玩樂不理朝政的理論依據,也就不再責怪李斯剿匪不力,繼續當他的鴕鳥。
但是盜賊問題越來越嚴重,大臣們紛紛投訴趙高,說他專權橫行,禍亂朝政。
趙高想到了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他也給二世上了一道詔書,說道:
天子之所以牛叉是因為有神秘感,所以應當讓那些大臣見不到皇上,聽不到皇上的聲音,這樣他們就會猜不透皇上在想什麼,皇上年紀輕輕,有些事情難免想不周全,說錯了還被大臣看不起,所以建議皇上以後深居簡出,一般情況不出現,雞毛蒜皮的小事都交給我來幫您搞定,這樣大臣就會越來越敬畏大王,不敢在皇上麵前胡說八道,進而影響皇上偉光正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