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田蚡之死(1 / 2)

第二十章:田蚡之死

劉徹下令,收押灌夫,按照法律嚴辦,竇嬰因為所奏不實,先關進大牢。

為了辦這件事情,劉徹還先耍了個小花招,以黃河決口為借口,調汲黯和鄭當時前去抗災!為什麼要調離這哥倆,因為劉徹覺得理虧,尤其是汲黯,要是被他知道自己因私廢公,以權謀私,非揪住自己不放不可,所以為了不自找麻煩,先攆走,等回來事已經辦完了,再想找麻煩也沒有用了。

竇嬰進了監獄,他當然知道自己不會有什麼大事,頂多是被教育一下,罰點款,革除個功名了事,但是灌夫完了,不但灌夫要完蛋,灌夫一家都的跟著完蛋。

說來說起,灌夫有今天,一半原因在自己,竇嬰是個很講義氣的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兄弟以誠待我,我當以命相換,隻要有一線希望,他還是想救灌夫,但是事已至此,怎麼才能救灌夫!

竇嬰想到一記絕招:遺詔!

景帝劉啟走之前,曾經給了竇嬰一道密旨:將來遇事見為不變,可以隨時入內麵陳!

竇嬰專門寫了封信讓侄子轉交給劉徹。先帝密旨,這可是件大事,武帝馬上責令尚書房查查到底有沒有這事,如果有當然不能視而不見,誰知道劉啟還有沒有交代別的事情!

尚書房一查,沒有!

古代皇帝下的密旨,一般是兩份,給別人一份,自己留一份做存檔,就放在尚書房,這樣才能避免作假,但是竇嬰把自己那份拿出來了,存檔那份也沒有查到!

這事無外乎幾種可能:第一:竇嬰作假,第二:存檔毀壞丟失,第三:被人做了手腳。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竇嬰作假的可能性較小,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還沒有聽說太平盛世敢有人偽造密旨,有這種情況的一般都在新舊交替,朝綱大亂的時候,但是景帝武帝交接順利,竇嬰沒有這個膽做這件事情,何況密旨內容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命令,這就好比是做假證,花一大堆錢做個高中畢業證,有必要嗎?

第二:毀壞丟失,這種可能性理論上是有的,但是可能性很小,密旨流程嚴格縝密,做事的宮女太監都是小心翼翼,再說當時的詔書都是竹簡木簡或者毛皮,不想今天,動不動就是一張複寫紙,所以丟失損壞的可能性也不大。

那隻有第三種可能,有人做手腳,誰做的手腳,推理學上有一條定律:在這件事情中誰獲益最大誰就是最大的嫌疑人,很明顯,田蚡嫌疑最大。

但是田蚡是沒有能力完成這件事情的,尚書房檔案管理非同小可,即使是丞相也沒有權力幹預,能夠做手腳的就隻剩下王太後!

關於這件事情有不少陰謀論,甚至有人說是劉啟故意留下半道密旨坑竇嬰,這純粹是胡說八道,劉啟在位的時候大權在握,想收拾誰易如反掌,劉徹即位的時候竇太後還在,劉徹也已經成年,且劉啟竇嬰關係良好,犯不著用這麼低劣的手段坑表弟。

最大的嫌疑還是田蚡姐弟!

劉徹當然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事已至此,一邊是自己的老娘舅舅,一邊是表叔竇嬰,他隻能偏向田蚡!

竇嬰被治罪下獄,偽造密旨是死罪,但是武帝心裏還是不想殺竇嬰,用的依舊是老辦法,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