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維(1 / 1)

(?—761)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官至尚書右丞,故稱王右丞。詩與孟浩然齊名,稱為“王孟”。

【贈吳官】

長安客舍熱如煮,無個茗糜難禦暑。空搖白團其諦苦,欲向縹囊還歸旅。

江鄉鯖鮓不寄來,秦人湯餅那堪許。不如儂家任挑達,草履撈蝦富春渚。

【釋義】

白團,扇的一種。

縹(piǎo)囊,以淡青色絲帛製成的盛公文或書的袋子。

鯖鮓(zhēngzhǎ),淹製的青魚。

湯餅,湯煮的麵食。

挑達,往來自由貌。

草履(juē),草鞋。 富春渚(zhǔ),富春江邊。

【詳解】

此詩極力渲染長安客舍盛夏酷暑。“無個茗糜難禦暑”,茗糜,亦稱茗粥、茶粥,即添加茶葉、薑、鹽、紅棗、芝麻與米粟、高粱、麥子、豆類等熬製的羹湯。據史料記載,早在西晉元康(292—299)年間,“有蜀嫗作茶粥賣之”。與王維同時代的詩人儲光羲有《吃茗粥作》詩,可見當時茗粥已比較流行,而喝茗粥確實有生津止渴、清熱解暑的功效。現在我國南方和日本的一些地方仍有這種吃法。

【酬黎居士浙川作】

儂家真個去,公定隨儂否?著處是蓮花,無心變楊柳。

鬆龕藏藥裹,石唇安茶臼。氣味當共知,那能不攜手。

【詳解】

王維崇尚佛教,在京師任尚書右丞,日飯數十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唯茶鐺酒臼、經案繩床而已。故王維詩中有很多佛教禪理。後人稱李白為“詩仙”,杜甫為“詩聖”,王維則為“詩佛”。“居士”有兩種意思,一為處士,古稱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一為佛教用以稱呼在家修道的佛教徒。從此詩中“著處是蓮花,無心變楊柳。鬆龕藏藥裹,石唇安茶臼”的詩句來看,黎居士應是在家修道的佛教徒。臼本為舂米的器具,一般用石頭鑿成。詩中“茶臼”,指用以搗碎緊壓茶餅的器具。

【酬嚴少尹徐舍人見過不遇】

公門暇日少,窮巷故人稀。偶值乘籃輿,非關避白衣。不知炊黍穀,誰解掃荊扉。君但傾茶碗,無妨騎馬歸。

【釋義】

籃輿,竹轎。

白衣,佛教徒服黑色衣,稱俗人為白衣。

荊扉(fēi),簡陋的居室。

【詳解】

唐宋時期,茶已不是宮廷貴族士大夫的專有享用品,而成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陸羽在《茶經》中就提到,飲茶之風,“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因此,正如此詩所反映的“窮巷故人稀”的貧困境地,仍可以“君但傾茶碗,無妨騎馬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