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770),字子美,詩中嚐自稱少陵野老。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屬河南)。曾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詩與李白齊名,稱“李杜”。
【重過何氏五首】(之三)
落日平台上,春風啜茗時。石闌斜點筆,桐葉坐題詩。
翡翠鳴衣桁,蜻蜓立釣絲。自逢今日興,來往亦無期。
【釋義】
桁(chàng),衣架。
【詳解】
唐代飲茶之風遍及朝野,成為時尚。文人墨客中,許多人已把飲茶當作一種藝術享受,“或飲茶一盞,或吟詩一章”;“或飲一甌茗,或吟兩句詩”。此詩中“春風啜茗”、“桐葉題詩”,反映的就是這種時尚。
【寄讚上人】
一昨陪錫杖,卜鄰南山幽。半侵腰腳衰。未便陰崖秋。
重岡北麵起,竟日陽光留。茅屋置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聞西枝西,有穀杉黍稠。亭午頗和暖,石田又足收。
當期塞雨幹,宿昔齒疾瘳。裴回虎穴上,麵勢龍泓頭。
柴荊具茶茗,徑路通林丘,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
【釋義】
上人,是對高僧的敬稱。
裴(péi)回,徘徊。
【詳解】
唐代以前,我國著名產茶區都在佛教興盛的寺廟附近。佛教對茶葉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佛寺對茶葉的注重,首先是僧侶修行生活的需要。茶中含咖啡因,飲茶能興奮神經、提神醒腦,可助坐禪破睡;其次是寺廟多在名山,自然環境適宜種茶。因此,從南北朝到隋唐,是佛教的興盛時期,也是我國茶業獲得迅速發展的時期。許多名寺高僧既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又對茶葉的栽培、烹煎、品飲有精深的研究。他們和當時文人墨客多有來往,一起品茶吟詩,談經論道。此詩所提的讚上人,應也是這樣的高僧。所以,杜甫在詩中說:“柴荊具茶茗,徑路通林丘。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
杜甫還有《已上人茅齋》一詩中詠及茶:“已公茅屋下,可以賦新詩。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遲。江蓮搖白羽,天棘蔓青絲。空添許詢輩,難酬支遁詞。”
【進 艇】
南京久客耕南畝,北望傷神坐北窗。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飛蛺蝶元相逐,並蒂芙蓉本自雙。茗飲蔗漿攜所有,瓷罌無謝玉為缸。
【釋義】
南京,指成都。
無謝,不讓。
【詳解】
此詩中“茗飲蔗漿攜所有”,同杜牧《遊池州林泉寺金碧洞》中“攜茶臘月遊金碧”,說明在唐代,茶在許多文人墨客生活中成了不可缺少的物品,在外遊玩時,也要隨身攜帶茶葉。
【夜宴左氏莊】
風林纖月落,衣露淨琴張。暗水流花徑,春星帶草堂。
檢書燒竹短,煎茗引杯長。詩罷聞吳詠,扁舟意不忘。
【詳解】
唐代飲茶之風遍及全國上下,文人墨客宴席上往往有酒有茶,甚至還有專門的茶宴、茶會。此詩中“煎茗引杯長”,反映的就是這種風靡全國的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