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岑參(1 / 1)

(約715—770),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進士,曾隨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後又往來於北庭、輪台間。官至嘉州刺史,卒於成都。與高適齊名,風格也大略相近,並稱“高岑”。

【晚過盤石寺禮鄭和尚】

暫詣高僧話,來尋野寺孤。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風爐。

頂上巢新鵲,衣中得舊珠。談禪未得去,輟棹且踟躕。

【釋義】

風爐,煮茶所用的火爐。《茶經》:“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凡三足,設三窗,底一窗為通飆漏燼之所。《土風錄》:‘煮茶爐曰風爐’。” 詣,往,到。

水碓(duì),利用水力舂米的工具。

輟棹(chuòzhào),停船。

踟躕(chíchú),徘徊不進,猶豫。

【詳解】

岑參與高適同為盛唐時有名的邊塞詩人,慣於描寫西北邊境荒涼的自然環境和惡劣的天氣。此詩中的盤石寺,顯然也是一座荒郊野外孤獨的寺廟,但“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風爐”,表明飲茶在此也很盛行。

【郡齋平望江山】

水路東連楚,人煙北接巴。山光圍一郡,江月照千家。

庭樹純栽橘,園畦半種茶。夢魂知憶處,無夜不京華。

【詳解】

據史料記載,茶,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興於唐而盛於宋。茶最初為藥用,繼而食用,至西漢,茶始作飲料,開始為宮廷貴族士大夫專有享用品。到唐代,茶已成為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茶樹也由野生變為大量由人工栽培,所以,岑參此詩中有“庭樹純栽橘,園畦半種茶”的描寫。

【暮秋會嚴京兆後廳竹齋】

京兆小齋寬,公庭半藥闌。甌香茶色嫩,窗冷竹聲幹。盛德中朝貴,清風畫省寒。能將吏部鏡,照取寸心看。

【詳解】

唐時茶飲之風盛行,不管是文人墨客、達官貴人,還是高人逸士、僧侶百姓,都愛飲茶,且成為一種時尚。此詩中所描繪的情景,實際上就是在嚴京兆後廳竹齋中的一次茶會。

【聞崔十二侍禦灌口夜宿報恩寺】

聞君尋野寺,便宿支公房。溪月冷深殿,江雲擁回廊。

燃燈鬆林靜,煮茗柴門香。勝事不可接,相思幽興長。

【詳解】

從我國茶葉製作的曆史來看,茶葉加工最初幾乎都是出自佛門之手,特別是質量較高的名優茶更是如此。因此,岑參聽說崔十二侍禦夜宿於報恩寺,自然就發生了“燃燈鬆林靜,煮茗柴門香”的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