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裴迪(2 / 2)

【釋義】

誚(qiào),責備。

剡(shàn)溪,在浙江嵊(shèng)縣,即曹娥江上遊。剡溪茶在唐代已負盛名。

丹丘,《天台記》:“丹丘出大善茗,服之羽化。”又《搜神記》載:“虞洪入山采茗,遇丹丘子獲大茗。”此處丹丘指傳說中的神仙丹丘子。

爨(cuàn),炊。

【詳解】

此詩盛讚剡溪茶,有如神仙飲用的玉液瓊漿。從茶葉、茶具、泡茶、煮茶、茶飲方式、茶境、茶舞(曲)等方麵完整地勾畫出了茶道的形式、意境與神韻,最早提出了“茶道”這一概念,並仔細描繪了三飲此茶的不同感受。還特別提出:“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徒自欺。”認為飲酒不如飲茶,並對曆史上嗜酒名士如畢卓、陶潛、崔侯加以嘲笑。莊子認為酒可全真,其實茶也一樣可以全真,隻有漢代丹丘子才懂得其中奧妙。

【飲茶歌送鄭容】

丹丘羽人輕玉食,采茶飲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雲宮人不識。雲山童子調金鐺,楚人茶經虛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爛漫緗花啜又生。賞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蕩憂栗。日上香爐情未畢,醉踏虎溪雲,高歌送君出。

【釋義】

鐺(chēng),溫器,金鐺,指茶鐺。

緗(xiāng),淺黃色。

祛(qū),除去。

憂栗,即憂慄,猶憂懼。

香爐,山名,又名香爐峰,在廬山之北。

虎溪,水名,在江西廬山下。

【詳解】

佛教講究戒、定、慧。戒忌葷腥,煙酒不宜,而視茶為聖潔之物;定、慧則為坐禪,茶有驅睡的功效,更是必不可少。因此,鄭板橋有一副妙聯:“從來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愛鬥茶。”詩僧皎然是陸羽的好友,喜飲茶,善品茶。此詩中“賞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蕩憂栗”,是讚頌茶祛病健身、蕩胸滌煩的功效。

【對陸迅飲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

喜見幽人會,初開野客茶。日成東井葉,露采北山芽。

文火香偏勝,寒泉味轉嘉。投鐺湧作沫,著碗聚生花。

稍與禪經近,聊將睡網賒。知君在天目,此意日無涯。

【詳解】

天目山即古浮玉山,山脈橫亙於浙西北、皖東南邊境。有兩高峰:東天目山,在臨安縣西北50餘裏;西天目山,在舊於潛縣(潛陽鎮)北40餘裏。兩峰海拔都在1500米左右,山頂各有一天然池,好像一對朝天的眼睛,故名。兩山俱產茶,且曆史悠久。陸羽《茶經》所指“杭州臨安、於潛兩縣生天目山”者,即為該茶。據《於潛縣誌》與《臨安縣誌》載:“該茶品質優良,清而不醨,苦而不螯。”此茶在五代吳越時已被列為貢茶。皎然在此詩中盛讚天目山茶“文火香偏勝,寒泉味轉嘉。投鐺湧作沫,著碗聚生花”的優良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