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766—約830),字文昌,原籍吳郡(治今江蘇蘇州),少時僑寓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貞元進士,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員外郎、國子司業等職,故世稱張司業或張水部。和王建齊名,世稱“張王”。
【茶 嶺】
紫芽連白蕊,初向嶺頭生。自看家人摘,尋常觸露行。
【詳解】
本詩描述的是茶農清晨踩著露水,上山采摘茶葉的辛苦勞動場景。
【送晊師】
九星壇下煎茶別,五老峰頭覓寺居。作得新詩旋相寄,人來請莫達空書。
【詳解】
中國早期種植茶葉,多集中在佛教盛行的寺廟附近。由於寺廟一般坐落在名山之中,其自然條件適合茶葉生長;輔之以大量僧侶被院主驅使為勞力,參加開發山區的勞動,因而在寺廟附近,種茶業首先興旺起來。而我國的寺僧,有不少文化品位頗高,而又注重研究茶學,他們和社會上的文人墨客關係密切,經常在一起品茗論文,吟詩作賦。此詩就是反映他們親密交往的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