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6—1392),字子冷,武進人。至正初,舉為三衡書院山長。入明不仕。
【陽羨茶】
南山茶樹化劫灰,白蛇無複銜子來。頻年雨露養遺植,先春粟粒珠含胎。
待看茶焙青煙起,篛籠封春貢天子。誰能遺我小團月,煙火肺肝令一洗。
【釋義】
粟粒,指茶。
遺(wèi),贈予。
箬(ruò)籠,用箬竹編的簍子。
小團月,精製團茶,這裏指陽羨茶。
【詳解】
此詩專讚陽羨茶的優良品質。
陽羨茶為古代名茶,因產於常州陽羨縣(今江蘇宜興縣)而得名。該茶在唐代已成為貢茶之一。《洞山岕茶糸》載:“唐李棲筠守常州日,出僧進陽羨茶,陸羽品為芬芳冠世產,可供上方,遂置茶舍於庵畫溪,去湖汊一裏,所歲供萬兩。”作為貢茶,曆唐、宋、元、明盛行不衰。至明代,其產地已發展到十八處,所產茶因地而異,品種繁多,例分五品:第一品,產於老廟後一帶,地不過二三畝,猶唐宋根株,年產不過二十斤,色淡黃不綠,葉筋淡白而厚,製成梗絕少,入湯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第二品,產於新廟後、棋盤頂、紗帽頂、毛巾條、姚八房及吳江周氏地,所產亦不多,香幽色白,味冷焦,與老廟所產相似,啜之隻覺稍薄;第三品,產於廟後漲沙、大袞頭、姚洞、羅洞、王洞、範洞、白石一帶;第四品,產於下漲沙,格桐洞、餘洞、石場、丫頭岕、留青岕、黃龍、炭灶、龍池一帶;第五品,即不入品,產於長潮、青口、箵莊、顧渚、茅山岕一帶。
林錫翁,元詩人。
【詠貢茶】
百草逢春未敢花,禦花葆蕾拾瓊芽。武夷真是神仙境,已產靈芝又產茶。
【詳解】
此詩所詠貢茶,是產自武夷山的茶葉。
武夷產茶曆史悠久,茶叢多生長在岩縫之中,故叫作武夷岩茶。武夷岩茶也不是單一茶類,品種很多。采自名岩菜茶種茶樹製成的岩茶,稱為“奇種”;在正岩(即山中有名的岩山)選擇部分優良茶樹,單獨采製成岩茶,稱為“單叢”,品質在“奇種”之上;菜茶種經過數百年雜交,產生了今日無數變種,經營者又把幾株品質特優的茶樹,單獨移植特殊的場所,製成茶味特別良好的茶葉,即“岩茶之王”的“名叢”。這些“名叢茶”,或品質極優,或茶樹種植地位奇特,或茶樹形狀超異,或鮮葉色澤不同,隨即巧立各種名稱,極富文學色彩,如“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半天妖”、“水金龜”、“白瑞香”、“素心蘭”、“金鑰匙”、“不知春”、“白梨雪”、“白牡丹”、“不見天”等。為了提高“名叢”的身價,過去的岩主們不僅對“名叢”的生長地不肯輕易示人,而且編演出不少富有傳奇色彩的神話,使岩茶愛好者更增加對“名叢”的好奇心。在上述眾多“名叢”中,前四種最為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