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學子學習胡錦濤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重要講話有感
新聞·專題
作者:
編者按:4月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胡錦濤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對百年清華取得的顯著成績給予了高度肯定,對高等教育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對青年學生和廣大教師提出了殷切希望。連日來,在各駐外使領館教育處組的倡導與組織下,海外學子積極開展“學習胡錦濤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重要講話”的活動,並紛紛向本刊投稿,發表學習感言。本刊自本期開始將陸續刊登相關稿件。
暢談青春理想抒發愛國情懷
駐韓國使館教育處
5月1日,中國駐韓國使館教育處在漢陽大學(安山校區)舉辦“全韓中國學人學者座談會”,學習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的重要講話,討論和交流各自的學習體會,暢談青春和理想,抒發愛國情懷。艾宏歌參讚、劉渤一秘以及來自首爾、京畿地區19所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代表50餘人參加了會議。
座談會上,艾宏歌參讚和與會代表一同觀看了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講話的影像資料,結合講話精神,與廣大同學一起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經濟建設和教育發展曆程,強調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的講話為中國教育今後的整體發展進一步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在談到總書記關於全麵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中所講到的“四個必須”的內容時,艾宏歌參讚特別針對“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這一點,結合在韓中國留學生的實際,向同學們提出了要求。他說,總書記要求我們“要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增進對國外文化科技發展趨勢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當代中國高等教育風采,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努力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積極貢獻”,這段講話裏麵飽含了總書記對全體海外留學生的殷切期望、信任和嘉許,希望大家要好好領悟其內涵,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牢記總書記的講話,切實發揮留學生的特殊作用,用實際行動報效國家,決不辜負總書記的期望,同時為中國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艾宏歌參讚的講話讓與會的同學感同身受,會場氣氛也隨之熱烈起來,大家紛紛踴躍發言,並結合自己的留學生活和自己所學專業情況暢談對總書記講話精神的學習感受和體會。
全韓中國學人學者聯誼會魏世傑會長認為,在當今世界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的大背景下,知識創新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如何麵對日新月異的變化,從而掌握國際競爭的主動權,已經成為擺在各國麵前的緊迫課題。今後學聯的工作也要緊緊結合國際和國內發展的大形勢,在發展中不斷創新,在挑戰中把握機遇,同時號召全韓學聯全體成員齊心協力,眾誌成城,努力為打造精品學聯而奉獻青春、貢獻力量。
常務副會長王衛軍作為國家公派留學生代表講到,近幾年,國內各個地方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逐年擴大,特別是一些地方的高新開發區,急需有留學經曆、精通國際規則的一些管理技術人才,說明我們國家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這也給在海外留學人才提供了廣闊的就業機會。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的“把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緊密結合起來,把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把全麵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三個結合,為青年大學生的成長提供了價值目標。作為海外留學人員,要把自己的未來發展目標放在國內,要把在國外學到的先進技術和理念運用到祖國的建設中去,要向我們老一輩的留學前輩學習,一定會在我們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取得偉大的成就。
高麗大學的留學生代表賈瓊在發言中說,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加快了世界一體化進程的速度,中國麵臨著各方麵的挑戰,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各種矛盾和問題,全麵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環節。國內高校發展迅速,但也麵臨著諸多問題,比如,如何提高畢業生的實際水平和能力,如何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等。提高中國大學的教育水平,諸多中國的大學都任重而道遠。雖然不知道有多遠,無論是否清華人,都希望自己國家能有一所如牛津、哈佛一樣的學校,都希望中國教育體製能擺脫傳統的束縛,擺脫應試教育帶來的弊端,在提倡自主創新的同時,走出中國特色的教育改革之路,提高高校的人才培養水平。希望清華早日實現這一宏偉的目標。
來自清華大學目前正在韓國首爾大學攻讀法學博士的劉文銳作為一名清華校友談了自己對總書記講話的體會,她講到,在國外留學的我們也許能更強烈地感受到總書記講話中提到的“三個結合”希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三個希望是總書記對青年提出的三個要求,也是祖國發展對於當代青年學生的期許。知識創新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勝出,需要具有高素質人才的創新思維。所謂高素質人才要體現在專業知識過硬以及具有優良的道德修養。作為留學生的我們,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為外界會通過我們的舉止來看待中國以及中國人。在異國他鄉,我們就是中國人的代表,就是中國的象征。另外,要想實現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 需要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摸索,通過實踐來檢驗結果,不斷增長自身才幹的同時注重自己的個性發展。可以看出,總書記對我們提出的三個希望是相輔相成、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的。要想成為真正國家需要的人才,我們必須時刻牢記總書記對我們的希望和囑托。
座談會上,通過學習討論和充分交流,大家對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一致認為總書記的講話在對新中國教育發展曆程進行了簡要回顧的同時,對我國目前的教育發展狀況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時為我國教育今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並且提出了具體要求,對於全體青年朋友和全體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殷切希望。與會留學生代表們一致表示,今後要更好地充分發揮留學生作為民間大使的作用,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增進對韓國文化科技發展趨勢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當代中國高等教育風采,積極傳播中華文化,推動中韓交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祖國的教育發展貢獻力量。
愛國為品博學為學
駐南非使館教育組
5月2日下午,全南非中國學者留學生聯合會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重要講話的座談會在比勒陀利亞大學學生中心舉行。中國駐南非使館教育組負責人魏養根和來自豪登省4所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以及在比勒陀利亞地區任教的中文教師等30人參加了座談會。
與會者紛紛踴躍發言,交流了學習胡錦濤總書記講話精神的心得體會。大家普遍認識到,總書記的講話高屋建瓴,意義深遠,為推進新時期我國教育事業特別是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是具有曆史意義的綱領性文獻,講話為廣大青年學生健康成長成才指明了正確的道路。在聖奧邦斯學院任教的中文教師黎勇說,總書記的講話對青年學生和廣大教師提出了殷切希望。學習了總書記的講話,更感責任重大。他表示一定立足本職,把漢語教學提高到新水平。在南非工業科學院工作的羅洪澤博士說,總書記講話中提到的“三個緊密結合”,科學地論述了新時期青年的奮鬥方向,也是我們海外青年學者的人生新坐標。全南中國學聯主席、比勒陀利亞大學李嬰博士結合海外留學實際,暢談了自己的學習體會,號召在南非的中國學者、留學生牢記胡錦濤總書記對青年學生“把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緊密結合起來,把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把全麵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的殷切希望,通過係統思考,內化行動,使之成為推動自身成長成才的強大思想武器和動力源泉。她還結合自己的留學實踐,談了三點體會:一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尤其是關於高等教育與民族複興關係的重要論述,努力實踐“學成回國、報效祖國”的理念;二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胡錦濤總書記關於“科學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礎”的重要論斷,堅持以人為本,使廣大學子在留學學習生活中自強不息、刻苦學習、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三要通過學習,樹立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高舉愛國主義旗幟,為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貢獻聰明才智,以維護國家利益為己任,以優異成績回報祖國,以模範的行動展示中國學生的國際形象,以一流的學習和科研成果回饋和報效祖國,積極投身於為國服務的社會實踐之中。
教育組負責人魏養根高度肯定了座談會效果,希望在南非的中國留學生和教師深刻領會總書記講話內涵,勇於實踐,敢於創新。何謂品學兼優,即愛國為品,博學為學。他希望同學們響應祖國的召喚,努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青春和才智。近日,在南非的4所孔子學院(課堂)的教師和誌願者,約翰內斯堡、德班、東開普、西開普地區中國學者、留學生聯合會也都召開座談會深入學習和領會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
慶母校百年華誕為國報效心不改
李一佳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巍然中央。”每當這首悠揚而又催人奮進的校歌在耳旁響起,腦海裏都會不禁浮現起在清華4年那段緊張而又充實、拚搏而又幸福的“牛棚”(清華牛人眾多,所謂牛棚)中成長的日子。
母校百年華誕,作為一名海外清華人雖說身在遠方,但是心卻和母校聯得緊緊的,通過在校老同學了解母校的近況,通過網絡看到母校的巨大發展,通過校友會一同慶祝母校的輝煌,為母校每一步成長而祝福,為母校每一份成績而自豪,為母校每一種傳承而熱淚盈眶。還記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還記得“行勝於言”的校風,還記得“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優良傳統,每當想起這些都覺得母校給了我們太多,是母校培養了我們,塑造了我們,完善了我們,即使離開校園母校也贈與了我們一份一生都用不盡的財富——“清華”。
作為清華人,在心存感激的同時我們也自信地肩負起更多的責任,小到我們的一言一行,大到我們的人生理想,我們擁有了知識的財富,更重要的是回饋母校,回饋社會,回饋祖國。值此百年校慶之際,我們認真學習了“老校友”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也更加堅定了“立為國奉獻之誌,立為民服務之誌”之決心。
“為國奉獻”自始至終流淌在清華學子的血液裏,自己現在雖然還隻是一名二年級的博士生,在努力學習先進生物醫學知識和技術的同時,還是努力通過自己所掌握的現有資源為國服務。2年來,通過接待來澳參觀訪問的學生和學者,組織雙邊生物醫學學生交流會,協助來澳招商引資和吸引人才的各級政府和企業積極宣傳等等,促進了中澳生物醫學領域的合作和交流。在日後的留學生活中也會繼續踐行“行勝於言”的校風,通過更多的途徑為祖國的生物醫學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