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服務”一直也是清華人的座右銘。在澳中國留學生眾多,需要有自己的組織把大家團結起來,提供必要的服務和幫助,增加歸屬感和凝聚力。我自己非常榮幸能加入到墨爾本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為廣大中國留學生服務。從每年的新生入學開始,幫助他們了解校園、融入城市,在學習方麵提供英語輔導、學科輔導、生涯規劃,在生活方麵提供衣食住行信息,組織校友聯誼,更是通過每年一度的“墨大中國文化節”來提升留學生朋友們的歸屬感和凝聚力。看到一張張同學們的笑臉,看到中國人海外團結的力量,愈加認識到“為民服務”的重要性。在現有服務的基礎上,我們會繼續想留學生之所想,為大家提供更多幫助,將服務進行到底。
作為海外學子,心係母校,心係祖國一直沒有改變,更是因祖國近年來不斷重視人才的戰略而堅定了學成回國、報效祖國的信心。從《人才規劃綱要》、《教育規劃綱要》到《“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對人才的重視都已經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吸引海外人才的力度也不斷增強。而且不僅在規劃中,國家也在實際行動中體現了對海外人才的關注和鼓勵,今年在墨爾本,就有14名博士生喜獲“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其中也有清華的校友。這充分體現了祖國對優秀海外留學人員的肯定,也是對所有留學生的巨大鼓舞。祖國為我們提供了創造精彩人生的廣闊平台,我們也會盡全力努力學習先進知識和技術,為我們偉大祖國、偉大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奮鬥。
“莘莘學子來遠方,春風化雨樂未央,行健不息須自強。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母校!祖國!請聽我們學成回來的消息吧!
自強不息奮起拚搏
百舸爭流科技報國
張雷生
4月的北京百花齊放,春光明媚!迎著和煦的春風,清華大學隆重迎來了建校百年華誕盛典,海內外校友齊聚美麗的清華園,一邊回顧清華百年壯闊發展曆程,一邊暢談百年清華未來大好願景。這一天,清華園內,無論是目前在校工作學習的師生員工還是回訪母校的各屆校友以及社會各界嘉賓高朋,也無論是校園內的一草一木還是每一棟樓房每一座雕像,都無不洋溢著熱烈喜慶、歡騰喜悅的驕傲與自豪,這一刻無論多麼華麗的詞彙都難以言表大家對清華百年華誕的衷心祝福與抑製不住的內心激動!作為一名在海外求學的中國青年學子,雖然並非清華校友,也與清華非親非故,卻能夠從另外一種角度,真實地聆聽和感悟到世界對百年清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讚譽、思考和借鑒學習的那份虔誠。
清華大學作為中國現代高等教育機構的典範之一,風雨飄搖中一路鏗鏘前進,從國窮民弱時代的留美預備學堂發展到現在進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快軌道。毫無疑問,清華大學的發展與建設史無疑就是一部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奮發圖強,謀求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紀實篇章。我相信,和數以千萬計的同齡人一樣,大家都是伴隨著對清華大學的憧憬與向往而一步步長大的,也是聆聽著清華大學的各種故事而激勵自己刻苦學習進步、不斷超越自我奮發圖強的。這種憧憬與向往,這種神聖和崇拜,這種勵誌與奮發圖強,還將像接力棒一樣,一代一代永遠傳遞和傳承下去。作為中國的頂尖高校,清華大學很多東西早已經被人們熟知,比如許多國家領導人出自清華,比如許多院士出自清華,比如諸多的科技創新成果出之清華,等等不一而足。我更相信,再給清華大學一個百年發展時期,到那時,會有更多更大的驚喜,會有更多的國家人民了解並喜歡清華大學,清華大學也必將會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建校百年華誕盛典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以一名清華校友的身份回顧了在清華園刻苦學習、奮發鑽研的青春美好年華,深情地回憶起和同學們、老師們在美麗的清華園裏或蓬勃昂揚指點江山,或點燈夜讀的嚴謹勤奮,或儉省節約、互幫互助的清貧儉樸,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生動活潑的業餘文化生活,這些都深深熏陶了一代又一代清華學子。總書記尤其深情地回憶起富有創造性教育思想的蔣南翔校長,以及言傳身教、學高為師、德高是範的劉仙洲、梁思成、馬約翰、張光鬥等大家名師的風采,情之深,愛之切溢於言表。同時,總書記在講話中還以一位國家領導人的身份,高度客觀全麵地總結和評價了清華大學百年來在推進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曆史等方麵所作出的卓越貢獻,深刻論述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意義,論述了高等教育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點提出了全麵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內涵和要求,進一步回答了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應該“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和“辦什麼樣的大學,怎樣辦好大學”這兩個根本問題。
當前,隨著國家改革開放事業的不斷深入,國家社會主義建設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曆史時期,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知識創新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在這種大背景下,各國為掌握國際競爭主動,紛紛把深度開發人力資源、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戰略選擇,對人才的需求和知識與科技創新的要求顯得無比迫切而重要。作為一名在海外求學的當代中國青年學子,有幸獲得國家資助到國外學習深造,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同時也深知肩上所擔負的責任之重大。海外學習期間,我和數以百萬計的海外學子一樣,深刻地體會到青年學子要誌存高遠,要像無數革命誌士和先烈前輩們一樣,在求學時期就立誌致力於把推進國家的富強、促進民族的振興、服務人類文明的進步作為舍我其誰的光榮責任和任務。
正是因為自己的專業為高等教育研究的緣故,再加上出國前在高校從事教育管理工作,我時刻關注國家教育發展事業,積極結合自己所學的高等教育政策專業和海外學習期間的感受,用自己在海外高校接觸到的、觀察到的、感受到的、學習到的和體味與掌握到的知識和管理經驗,結合國家教育發展與改革實際,通過參加相關學術會議和論文發表,為《教育規劃綱要》、《“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等政策的製定建言獻策,與國內教育科學研究部門進行課題項目以及專項聯合調研,與國內各省市用人單位合作積極發現與推薦人才,參與中國駐外使館教育處的留學生管理工作實務等多種渠道和方式方法,為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自己的貢獻。在理論結合實踐的過程中,加強了自己學習專研問題的主動性和敏銳性,提升了自己學術鑽研和參與教育管理、教育改革探索的綜合實踐能力,無形中在潛意識裏正響應了總書記講話中提及的“希望同學們把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緊密結合起來,把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把全麵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的偉大號召。
眾所周知,當今信息社會,世界各國的競爭是人才和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其中,高等教育機構作為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對於提升和促進國家整體競爭力,對於民族素質和文化水平的提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包括韓國、日本、德國、新加坡、以色列等世界各國都在加快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步伐,先後推出了各種各樣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戰略計劃,高等教育資源和辦學水平的競爭日益激烈。胡錦濤總書記在講話中特別提出加強和全麵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可謂高屋建瓴,內涵深刻,意義深遠,鼓舞人心,為推進新時期我國教育事業特別是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充分表明了黨和政府堅定不移地建設教育強國的信心和決心,無疑為包括清華在內的全國各條戰線上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旗幟鮮明的支持,同時更是沉甸甸的殷切期盼。對全國青年學生提出的“三個緊密結合”的希望,無疑為包括海外留學人員在內的廣大青年學生健康成長成才指明了正確的道路,集中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對青年學生和廣大教師的親切關懷。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青年學生是國家的寶貴人才資源。黨和人民對包括廣大青年學生在內的全國青年寄予厚望。其中,分布在世界各地留學深造和從事科學研究的廣大海外青年學子更是國家建設不可或缺的一筆寶貴資源和財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留學人員的資助方式、培養模式、學科專業類別都呈現出了多樣化趨勢。廣大青年學子在完成學業的同時,還積極地扮演中華文化傳播使者和民間外交使者的重要角色,積極關心國家建設,為國家和家鄉發展獻言獻策、盡心盡力。
作為一名在海外求學的當代中國青年學子,我認為在社會主義建設快速發展的今天,更要認真學習和深刻理解體會“三個緊密結合”的內涵,以落實到日常的學習和科學研究實踐中去,力爭以優異的成績和研究能力早日完成學業,回到國內投身建設實踐崗位,早日成為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和教育改革事業急需的“既胸懷大誌目標遠大,又腳踏實地務實肯幹”的專業技術人才,為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貢獻。
具體到工作和學習實踐,一方麵,要結合自己高等教育專業實際,從教育科學研究人員角度出發,結合國內外關於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建設的前沿研究動向,多思考應當如何深化教育質量問題調查研究,從而建立健全的、適合中國國情的、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等教育質量標準和評價體係。另一方麵,由於近年來留學人員的快速增加,海外留學人員的安全與教育管理問題日益凸顯。國外複雜的留學環境、留學人員自身安全意識不足以及國內留學市場不規範等諸多因素引發的留學人員在外安全問題呈現頻發的態勢。因此,作為高校青年教師,同時作為一名海外留學生幹部,更應該思考如何協助使館教育處,積極引領留學人員健康成長成才,堅持不懈地加強和改進廣大留學人員在海外的思想教育工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和引導海外學子盡快適應海外文化和學習方式,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增進對國外文化科技發展趨勢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思考應如何引領和帶領廣大海外留學人員,正確處理好引領留學人員全麵發展和支持學生個性發展的關係,鼓勵留學人員在正確處理個人、集體、社會關係以及和外國朋友、老師、教授等人際關係的基礎上,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時代個性和完整的人格、國格,不卑不亢,彰顯本色;促進廣大留學人員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把個人成長成才與國家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緊密結合起來,牢記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使命,能夠“中西融會、古今貫通、文理滲透”,成為視野心胸開闊、立場信仰堅定、跨文化交際能力強、創新思維綜合素質高、可堪大用、能負重任的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