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行健不息須自強(3 / 3)

當前正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曆史時期,黨和國家為包括海外留學人員在內的廣大有誌青年提供了創造精彩人生的廣闊舞台。留學回國人員活躍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條戰線上,在中國教育、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部分留學回國人員成為了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生力軍。生長在這樣一個偉大時代,我們青年一代應該大有作為,也必將大有作為。“人生能有幾回搏,此時不搏何時搏?”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時代已經到來,讓我們廣大海外青年學子為了祖國母親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奮起拚搏吧!

曆史觀與民族自信心

王學龍

自從英國人的炮火擊碎了中華民族陳舊的國門,一個冰冷的詞彙就不斷被國人提起:危機。民族危機、經濟危機、政治危機不斷進入我們的視野,激發了這個古老民族奮發的鬥誌。然而,危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意識到危機的存在。

當前我們中國貌似有著數不盡的危機:經濟滯脹、社會矛盾、軍事安全等等。但對這些問題我們已經警醒。然而有一個問題尚未引起充分重視:文化危機。在這個文化的概念中,我尤其想強調中華民族的社會責任感。自古炎黃子孫就有報效祖國實現社會價值的宏大追求。從曹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到陳子昂“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從韓愈“憂國如家”,到陸遊“位卑未敢忘憂國”,中華民族的精英無不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作為實現自身價值的最高訴求。然而隨著中國與世界“接軌”越來越緊密,這一傳承幾千年的文化有著逐漸失去以往光輝的危機。

正是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之際,胡錦濤總書記提出要“全麵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希望同學們把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緊密結合起來”。總書記強調要重視文化的重要作用,發揚和傳承中華文化。這是在中國麵臨嚴重文化危機的關頭提出的宏遠考量。但在如何落實這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宏遠目標方麵,有諸多細節值得深思。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在中國人均收入仍然處於世界中等偏下水平,國際矛盾複雜多變,國內社會問題已有顯現的今天,如何使廣大青年有信心有意願擔負起這樣的社會責任來?

一個青年不能建立社會責任感主要有兩點原因:個人享樂主義以及對社會的失望。毋庸置疑,一旦接受了享樂主義,一個人必然視社會責任為沉重負擔,個人利益永遠高於社會利益。曾經以國家主義取得巨大經濟成就的日本,在個人享樂主義的侵蝕下走到了非常尷尬的境地。日本青年已經不再具備老一代日本人那樣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奮鬥精神,他們極少談論政治和曆史。因此不難理解日本當前的政治困境。雖然如今享樂主義正在中國少數人中蔓延,但中國濃重的家庭觀念和入世文化決定了絕大多數中國人內心之中都存在著強烈的責任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說明我們對享樂主義有著天然的強大免疫力,隻要處理得當,必然可以將個人享樂主義掃地出門。真正危險的是第二種情況:對社會失望。

一旦對中國社會的未來不抱任何希望,自然不會對中華文化有信心,也就不會成為中華文化的繼承者、發揚者和傳播者。在當今的中國,從一些事件中可以看到“失望”的影子。然而我們仔細觀察就可發現,這樣的“失望”其實是個曆史問題。根源在於有些青年沒有樹立正確的曆史觀,選錯了評價一個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的參照係,而不能用長遠的曆史眼光來看待現實問題。

正是這種對民族曆史的無知導致了個別學生民族主體意識的淡薄。一切以西方發達國家為標準,從而不能正確看待自己的民族,也就喪失了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中華民族從百年戰火中走出,實為不易。然而我們在建設經濟的同時,又必須麵對世界上最複雜的地緣政治與貿易環境。如何把13億人口有效地組織起來,抗拒國際政治的風險和經濟發展的困難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毛澤東時代,我們依靠本民族以和平的方式進行了有效的資本積累,不僅建設了完備的工業體係,而且興修了大規模的農業基礎設施。這為改革開放、參與國際競爭並且取得貿易福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人說毛澤東時代沒有自由,民生凋敝,可是這些人根本不了解那段曆史。個人收入的提高要建立在勞動邊際報酬提高基礎之上。勞動邊際報酬提高的重要條件是資本的積累。資本其實可以理解為過去勞動的凝結。也就是說祖輩、父輩為我們創造和積累了更多更優秀的生產工具,我們平均每個人就能夠生產出更多的東西。新中國不能靠老牌發達國家那樣通過侵略和掠奪形成資本積累,那就隻能通過我們民族自己的體製構建一個未來發展的基礎。這種積累當然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付出艱辛的努力。正是我們祖輩、父輩艱苦的奮鬥成就了今日中國之輝煌。雖然物質生活辛苦,但是那種創業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的豐富已經是今日之“憤青”所無法理解的了。可悲的是,有些人卻將那一段艱苦創業的奮鬥曆程說成是機製錯誤造成的貧困。

另外,少數青年認為中國缺乏民主和自由。但他們連自己民族的人口和經濟狀況都不了解,更遑論地緣政治與軍事環境了。大多數的批判是基於當前發達國家的價值標準,認為兩黨多黨就是民主,遊行集會就是自由。但是這隻是民主的形式而非民主的本質。更重要的是這種形式使某些人喪失了民族自決的主體意識,喪失了創造自己發展道路的熱情,而且增長了自私自利、以自己為中心的觀念。這種個人意識的過度擴張會損害我中華民族崛起之路的動力和凝聚力。

一個高素質的中國人要對自己民族的曆史和現狀有充分的理解,才不至於在錯誤的國際比較中喪失自己的民族自信心。中國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是很多,但是如果社會穩定,一切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如果青年們不能正確看待自己的民族,過分自我矮化,那不僅是個人生命的黯淡,也是我們民族的悲哀。但是,少數青年學生不懂曆史。不懂本民族的曆史,更不懂世界曆史。因為就沒有什麼曆史觀可言,很容易被消極意識形態所左右。這是我們民族麵臨的潛在危機。

學習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重要講話使我們懂得,對於當代中國的潛在危機,青年學生要意識到國際政治鬥爭的風險,要從今日開始,使我們的年輕人了解和理解自己民族的曆史和現狀。隻有樹立正確的曆史觀,才能讓中國的青年挺起脊梁,樹立起民族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在刻苦學習科學技術與管理經驗的同時,作好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報效祖國。

向祖國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龔天卓

4月24日,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胡錦濤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了“四個必須”,並對青年學子們提出了“三個希望”,充分彰顯了國家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堅定決心。這一講話對我國教育事業實現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值得我們每一個海外學子認真學習。

“四個必須”為中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等工作中實現大學價值指明了方向。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需要我們珍惜國外的留學時光,刻苦學習、勇於實踐、不斷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大力增強科學研究能力,要求我們開闊眼界、誌存高遠,要有勇攀學術高峰的精神;大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就要把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同個人的發展聯係起來,始終時刻心係民族命運,心係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心係人民福祉;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要求我們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同時,要與時俱進,創立新知,從我做起,內練素質,外塑形象,展示海外學子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為中國傳統文化在海外的傳播與外國多文化的交流發展貢獻力量。

國家振興的希望在青年。總書記提出的三個希望,也是黨和國家對青年學子的關懷,是曆史和人民對年輕一代的囑托,令我們倍受鼓舞。這三個希望為我們的成長成才指明了方向。認真學習貫徹總書記講話的精神,關鍵要落實在行動上。對於海外留學生來講,把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緊密結合起來,是要堅持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高度統一,時刻心係民族命運,心係國家發展,心係人民福祉,當前要把愛國熱情轉化為立足崗位、刻苦學習、發奮工作,自覺維護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利益;把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是指需要構建相互配合和補充的理論與實踐的科學體係,既要用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武裝青年學子,又要努力學習知識、鍛煉才幹、增強體魄、磨煉意誌,為自己更好地服務社會打下堅實基礎;把全麵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指的是要堅持德才兼備、全麵發展的基本要求,在發展個人興趣專長和開發優勢潛能的過程中,在正確處理個人、集體、社會關係的基礎上保持個性、彰顯本色,實現思想成長、學業進步、身心健康有機結合,在德智體美相互促進、有機融合中實現全麵發展,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負重任的棟梁之材。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作為一代青年學子,我們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使命,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期望在我們學成歸國時,能夠為祖國交上滿意的答卷。

(供稿/駐韓國使館教育處、駐南非使館教育組、駐墨爾本總領館教育組、駐劄幌總領館教育組、駐保加利亞使館教育組、在韓中國留學生博士聯誼會、全韓中國學人學者聯誼會、在韓公派生聯誼會、保加利亞中國學生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