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出:“希望農牧產之發達,必主乎多數。但大農與小農、多數與少數之收效,有難易之不同,則獎勵率即不能無高下之差異,今更說明於下:擴充棉產,獎重大農,非大農不能有此擴充能力,故就所擬獎率平均之。萬畝之獎為千元,合每畝一角;五萬畝、十萬畝之獎,合每畝一角二分;二十萬畝之獎,合每畝一角五分。改良棉產,獎重小農,小農之致成績也難,而開通風氣也普。故個人之獎,每畝二元;農會、農校等之獎,每畝一元五角;至公司則專事於此,成績更易,故每畝獎一元。擴充改良製糖之原料,利在大農,故獎率之遞增,與擴充棉產略同。牧場之改良美利奴羊,少數之繁殖難,多數之繁殖易。故改良三百頭之獎,每頭合三角三分零;改良一千頭者,每頭獎三角;改良一千五百頭者,每頭獎二角六分零;改良二千頭者,每頭獎二角五分。”
這些與李秉衡的思路大致相同,而且張謇顯然是此中高手,將獎勵數額設置的相當精確適宜,中華元是經過周密論證的,完全從當前的中國需要,綜合了商品生產、貿易能力、購買力等方麵的因素,張謇竟然能夠這麼快整理出了這份條例,的確是個能人。
“哦,對了,季直公,東北墾荒已在進行,這些都是那邊傳回來的信息與資料,進展還算順利。”
全國墾荒,東北是重中之重,關係到邊防戰略,絲毫馬虎不得,這也是五個師的土著軍團分散到東北邊境的重要原因。
開墾荒地,擴大耕地麵積,自清朝前中期開始,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已開始實行以官方屯墾為主的全麵墾荒政策,但尚缺少統一的辦法,弊端叢生。
李秉衡組閣後,作為試探張謇的態度,他致電對方,希望能夠得到對方在鼓墾荒政策上的指教,這才有了現行的《國有荒地承墾條例》,這倒的確是張謇的功勞。
張謇對開墾荒地之事向來非常重視,早在清末時他自己就創辦了通海墾牧公司,從事於鹽堿地的開墾事業。
這次出任農商總長後,他力圖把開墾荒地的事業推向全國,竭力主張開放國有荒地供人民開墾,熱情支持地方政府的墾荒事業。他指出:“竊惟國家富力之消長,恒以物產之衰旺為樞機。居今日而欲救貧,道莫要於墾荒,而尤以先行整理官荒,為入手時一定不移之辦法。吾國幅員遼闊,國有荒地甚多,……如克逐加清理,一律招人領墾,則非特地無曠土,目前可消納遊民,而將來墾熟升科,並足增國家收入。”
跟李秉衡一樣,他也尤其重視東北和西北邊疆地區的墾荒事業,認為開墾邊荒,除了具有開墾一般荒地所具有的意義外,還具有移民實邊,保衛國土的特殊意義。
“開墾荒地,以黑龍江為首,黑龍江最北大省,幅員遼闊,沙俄與日本殖民野心越來越大,在邊境盜墾情況嚴重,反而中國人在邊疆地區越來越少,長此以往,隻怕俄人日人盤踞當地,趁虛而入,邊境糾紛尤為嚴重。”
不等李秉衡說話,又話題一轉,說到內蒙古的時局,雖然內蒙古在東北國防軍武力威脅下,不敢公然大規模反叛,但是離心甚重,時有不軌之舉。
對於開墾蒙古荒地,他還是頗有心得:“借著墾荒,盡量廢除前清理藩院在內蒙古施行的劣政,如此蒙人歡欣鼓舞,聯絡民族感情,讓蒙人不為外人所利用。邊內外貧苦人民從墾荒中獲得收益,生活有了著落,也是善政。另外,地辟民聚則邊自實,中央也可少操心。同時,我政府助其經營,使蒙人知感,足以收共和統一之真際表示以對外,大好。”
目前開墾荒地主要分為國有荒地與邊疆荒地。
國有荒地種類為:江海山林新漲及舊廢無主未經開墾的土地,包括江河湖海塗灘地、草地或樹林地,以及鹵斥地、砂磧地等。邊荒範圍為:直隸邊牆外,奉天東北邊界,吉林邊界,黑龍江、山西邊牆外,陝西邊牆外,甘肅邊牆外,新疆、廣西、川滇邊界。這些荒地的種類和範圍顯然是那些尚無利用和人煙稀少地區的荒地,開墾這些荒地,不僅將變廢地為良地,增加耕地麵積,而且將帶動人口稠密地區的人民向人口稀少地區遷徙,既可收移民實邊之效,又可使人口區域分布趨向合理化
要想徹底利用土地,必須形成官墾、商墾和私墾並起的局麵。如在東北地區大量放墾國有荒地,並采取鼓勵措施吸引關內人民前來墾荒。在西北地區,鼓勵開墾皇家圍場和荒地,民墾力量不夠那麼就開辦官墾。在東南沿海地區,鼓勵商團與民間進行灘塗開墾,利用土地。
民國成立至今,全國已經有236家農墾公司相繼成立,這些農墾公司大多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資本主義大農業的經營方式,對中國農業的經營方式的改變、商品化和多種經營的發展、生產技術的提高都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