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節 農業現代化(1 / 3)

張謇是到過南華的農業推廣區的,也參觀過多家墾殖園,那種農場式機械式的農業生產方式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說南華聲名在外的是各種高利潤工業品,以及許多壟斷產品,實際上南華最大的成就還是並不顯山露水的南華農業生產。

這種成就到達了一個相當高的高度,使得南洋大規模的移民成為了可能,世界任何國家想做到每年移民三百萬人以上,不會造成負麵影響,都是不可能的,但是南華做到了,憑借他們在農業上的成就創造了曆史。

南華最缺的是人,華人,不僅需要人手加入到工業大軍當中,也需要將南洋各個島嶼上肥沃的土地種滿糧食與經濟作物。

光是南華的每年糧產量,不但能養活本國人口,還能大量的出口,包括援助性的向中國大量出口。

如果南華的耕地都利用起來,養活四萬萬人是不成問題的,但是這與工業建設是有衝突的,畢竟經濟作物占了很大的比重,如果不是政府政策傾斜,隻怕大部分農民都選擇種植經濟作物。

張謇清楚現在必須作出些成績來,迅速改變中國落後的農業狀況,給南華分擔壓力,除了大規模組織移民團到南華各地墾殖,還需要在國內進行一係列的變革。

“光華,南華的農業模式是否可以在國內複製?”

他試探著問道,如果國內的農業發展也能達到南華水平,那麼無疑是一項豐功偉績,誰能讓中國四萬萬人不挨餓,這個人便是能人,他渴望這份榮譽。

“不,中國有自己的道路。”

李秉衡搖著頭,的確,南華的土地都是搶來的,是在壓迫土著的過程中掠奪來的,是犧牲了其他民族的生存空間換來的,這是西方世界的傳統。

中國完全不同,舊有的土地矛盾很難解決,這是個長期的過程,與工業的狂飆突進是不同的。

“在四川,曆四年方有小成,這種經驗當可推廣,西南也好,江浙也好,我都不在意。隻是西北複雜,多有不同,卻不是那麼好處理的。”

張謇正想著如何將話題引到西北上來,連忙說道:“不是有民族政策實行下去了麼?寫入憲法的,我們堅決擁護,幾年下來,民族矛盾便要緩和的多,加上對地方的開發,發展經濟,總會好起來的。”

“照我說,西北邊疆廣為墾荒,移民實邊,既可以使得國土穩固,又能使得戰時可以就地取得補給。而邊疆之外的,則廣為植樹,放牧,種植經濟作物。”

張謇見他點頭示意自己說下去,思路也順暢了許多,又說道:“西北有方案,東北有方案,全國都有方案,大家互補互利,走農業現代化的改革道路。”

“工商業的發展必須要有農業提供充足而優質的原材料,農產品為各種製造品之原料,不有以增殖之,則工商業之發展永無可望。欲求製造產量增加,必先擴張其原料之數量,並改良其品質。我國家欲求商業之發達,必先求商品之增加,欲求商品之增加,必先求原料之充足。即如擴充紡織,而吾國之產棉不足供也;擴充製糖,而吾國之蔗與甜菜不足供也;擴充織呢,而吾國之羊毛不足供也。”

他的意思很清楚,那就是在滿足本國人口糧食消耗的前提下,國家鼓勵種植經濟作物,發展農業經濟。

“當前要發展棉紡織工業、製糖工業和毛紡織業,我主張采取獎勵措施大規模發展植棉、種蔗、種甜菜和牧羊業。”

“我的計劃是每年擴充植棉地至二十萬畝,計獎勵金額三萬元;改良棉種至一萬畝,計費一萬元;增植製糖原料地十萬畝,計費三萬元;改良羊種十萬頭,計費二萬五千元。”

說著,從懷中取出自己親筆擬定的文稿,遞給李秉衡,並且繼續抑揚頓挫的說道:“我暫時擬定的這份《植棉製糖牧羊獎勵條例》,花了我數個月的心思,實在是肺腑之言,集大成之成果。”

“要說獎勵,也不能泛泛,對不同級別的種植者與墾殖者,要分別對待,分別獎勵。我暫時這樣設想,凡擴充植棉者,每畝獎銀1角;凡改良植棉者,每畝獎銀3角;凡種植製糖原料者,蔗田每畝補助蔗苗銀3角,肥料銀6角。甜菜田每畝補助甜菜種銀1角,肥料銀3角;凡牧場改良羊種者,每百頭獎銀30元。”

聽他講的如此詳細,李秉衡覺得手中的這本厚厚的文稿重如泰山,心頭格外沉重,在與張謇交流的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雙方仔細交流片刻,你來我往,氣氛很是融洽,趁著張謇如廁之際,他仔細的挑出節略認真看了些,發現這份獎勵條例的確是花了對方許多心血的,而且很適合當前的中國農業。

張謇從鼓勵規模經營和推廣普及出發,擬采取視養植規模之大小及養植者之不同而實行遞增獎金和重獎農家養植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