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念念不忘當年的甲午戰爭,當年的大東溝海戰,當年一起浴血奮戰的在海底沉睡的袍澤們。
如今,他們終於可以安息了。
許多人痛哭失聲,他們都是當年甲午戰爭英烈們的後代。
記者們不斷的用照相機拍著照,拍著這個曆史性的時刻。
許多人都在想著頭條是什麼,“認罪的天皇?”,“日本伏誅?”
顯然,裕仁等人的表演還沒有結束。
7月29日,他們被轉移到了北京,這裏將舉行獻俘太廟的儀式。
北京的太廟已經由李秉衡私人出資重新翻修過,太廟的建築群共有三重圍牆,均為黃琉璃瓦頂紅牆身。
在第一重和第二重圍牆之間是濃鬱古老的柏樹,清幽寧靜的環境使人產生沉靜嚴肅的感覺。
在第一道圍牆的西邊原有三座門,最南邊的稱為太廟街門,共5間,通向天安門裏;中間的稱為太廟右門,也叫神廚門,共三間,通向端門裏;最北邊的稱為太廟西北門,通向午門外的闕左門。
廟內主體建築為前、中、後三大殿,每逢登基、親政、監國、攝政、大婚、上尊號、徽號、萬壽、冊立、凱旋、獻俘等,皇帝、嬪妃均到此祭祀。
前殿麵闊11間,進深4間,是三殿之主,為皇帝舉行大祀之處。明間之上的兩層簷間木匾書滿、漢文豎寫“太廟”,梁柱外包沉香木,其他構件均為金絲楠木建成,地鋪“金磚”,整個大殿建在漢白玉須彌座上。前殿是供奉皇族祖先牌位的地方。每到年末歲尾大祭的時候,將太廟供奉的帝後神祖主木牌移到這座殿裏,舉行“袷祭”。其兩廡各有配殿,東供有功的皇族神位,西供功臣神位。中殿也叫“寢宮”,是平日供奉死去皇帝神位的地方,清代從太祖到光緒的神主牌位都在這裏。兩側有配殿儲存祭器。
後殿自成院落,殿前有紅牆同中殿隔開,稱為“祧廟”,是供奉皇帝遠祖神主的地方,滿清覆滅後,李秉衡將這裏全部擺上了曆朝曆代君主的牌位,就連元、清皇帝也不例外,顯示中華民族也包括了蒙古與滿族。
這次獻俘太廟大典極為隆重,中國已經有無數年沒有舉行過這種儀式了。
而且這種儀式也過於炫耀武力,而武力一直不強的中國當然沉寂了太廟已久。
這次裕仁等一幹戰犯在太廟以俘虜的身份參與大典,實在是前所未有的恥辱。
消息一傳回日本,當天就有73萬4千人自殺,而大典當天,更是有上百萬日本人集體跳海。
更有甚者,許多瘋狂的日本人認為天皇蒙塵,日本已經離滅亡不遠,於是在東京等城市四處放火,結果引發了一場大火。
這場大火再次造成了200多萬日本人的死難,數百萬日本人無家可歸。
8月2日,中國人民最高法院開始審判裕仁等一幹戰犯。
由於證據確鑿,數百萬的朝鮮人成為了證人,一百多萬日本軍人的屍骸為證,裕仁等戰犯發動戰爭的罪行根本就不容許否認。
8月11日,最高法院一審判決,裕仁等戰犯戰爭罪名成立,執行槍決。
槍決的時間定為三天後,也就是8月14日。
消息傳回日本之後,當天就有超過40萬的日本人集體自殺,日本國會廣場上躺滿了上萬具屍體。
跳海自殺的日本人將海邊的小漁港等塞滿,海裏的魚都吃到撐死,海麵上到處都是肚皮翻天的死魚。
日本簡直就成為了一個死域,自從天皇杯抓捕後,毒氣戰就立即恢複。
8月13日,毒氣戰正式宣告結束。
京都戰線在傾力一擊之下,落入了聯軍的手中。
接管京都防線之後,國防軍錯愕的發現,在京都的大街小巷裏,躺滿了日本人的屍體,許多人都是拖家帶口,全家死光。
屍體保守估計在600萬以上,這些都是無法忍受毒氣戰,想要越過京都防線,往神戶與大阪而去的,沒想到被聯軍擋在了京都防線。
缺少食物與淡水的他們,終於完成了一項創舉,集體餓死的人最多的一次。
8月14日,南京政府正式執行裕仁等一幹戰犯的槍決。
這天,前來觀看的人不下千萬,簡直就是萬人空巷。
幸好組織得力,才沒有發生踩踏事件,否則,這千萬人踩踏起來就是一場災難。
“孩子,你知道嗎?我們見證了一項曆史,那就是敵國賊酋在我國伏誅,這是莫大的榮耀啊。”
一個頭發花白的老學究對著他的孫子說著,眼中含著熱淚。
一聲槍響,伴隨著裕仁的到底斃命,然後是一排槍聲,當初發動戰爭的廣田弘毅內閣成員紛紛被擊斃。
在場的民眾自發的鼓起掌來,經久不息。
“萬歲!萬歲!”
不知道是誰帶頭喊了起來,結果一呼百應,山呼海嘯起來。(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