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率先將微波技術用於茶葉的殺青工序,也是張宴誌引以為豪的傑作。采用此項技術,在大幅降低勞動力強度的同時使得茶葉中的有益成份極致發揮,保健效果更佳。
“雙行條栽覆黑地膜”技術也是張宴誌的獨創,使得無性係良種茶栽植成活率有原來的不足80%顯著提高到92%以上。此項技術現已在全過廣大茶區推廣運用。
在引進科技設備的同時,張宴誌不忘引進人才。他說企業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這幾年他在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先後招聘了十多名市場營銷、工商管理和產品研發人才,打造了一支高效管理團隊,形成了萬馬奔騰的局麵,為企業今後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幾年來的內外兼修,使張宴誌的企業有了質的飛躍。張宴誌趁熱打鐵,在“浦橋玉劍”牌精品有機茶成功的基礎上,又不失時機地以推出了誠信為本的麵向商務溝通的“睿易”牌玉葉茶和專為女人量身定做的“虞韻傾香”牌白玉茶。這兩個新產品的推出,標誌著張宴誌從一個茶葉製造商向茶文化傳播者的跨越。不是嗎?“從來佳茗似佳人”,大文豪蘇東坡似乎一下子把女人與茶的關係寫到了極致。而張宴誌推出“虞韻傾香”,還有更妙的說辭:“說女人如花,隻是說出了女人的嬌媚;說女人如水,隻是說出了女人的溫柔;說女人如瓷,隻是說出了女人的清弱。女人如茶,茶是萬木之心,隻有茶這種生於青山,長於幽穀,承受了微雨清露,沐浴了山靈水秀的植物,才能體現女人的風情萬種。
2009年5月23日,又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江蘇省首家茶文化基地在赭洛山茶葉園區誕生了,而園區茶園也由最初的500畝發展到1500畝,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為企業新一輪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仁道篇:情滿赭洛山
一花獨放不是春,滿園春色最醉人。
張宴誌十年磨一劍,內外兼修,使企業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資產也從當初的3萬元發展到三千萬元,他成了赭洛山周邊地區富甲一方的風雲人物。然而,張宴誌這個崇尚儒家仁愛思想的農民企業家,一直沒有忘記家鄉的父老鄉親。“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他擁有多少財富,而在於他對周圍的人施與多少有益的影響,有多少人願意追隨你”,這是張宴誌掛在嘴邊常說的一句話。
石橋鎮因為地處蘇皖兩省交界處,號稱是浦口區的“西伯利亞”。因為發展條件所限,一直以來經濟發展始終比較滯後,是南京市有名的貧困鄉鎮。這一切張宴誌看在眼裏急在心裏。當他通過發展茶葉逐步走向成功後,以茶產業帶動周邊農民共同致富的念頭也更加迫切起來。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曆史任務,為“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頒布實施,張宴誌覺得時機已然成熟,便迅速啟動了組建赭洛山茶葉專業合作社的工作。
2006年,一個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的時節,南京赭洛山茶葉專業合作社伴隨著紛飛的禮花宣告成立。這一天張宴誌西裝革履,談笑風生。當前來采訪的記者問他此刻的感受時,他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一花獨放不是春,滿園春色最醉人”。
合作社是以張宴誌的有限公司為龍頭,同時整合了區域內生產、加工、銷售茶葉的私企和茶葉種植大戶。因為“浦橋玉劍”產品的品牌效應,因為“赭洛山”企業品牌的良好形象,更因為張宴誌個人品牌的魅力,合作社成立伊始便吸引了189名社員加入。而到2008年,短短的兩年時間,社員又增加到303名。社員登記的茶園麵積也由以前的1000畝增加到3070畝,輻射茶園更是達12000畝。
“合作社的發展,傾注了張宴誌的心血”,這是社員們說的,這話一點不假。作為理事長,他身體力行,經常深入社員田頭,親自為社員提供技術指導。部分社員遇到經濟困難,張宴誌總是想方設法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幾年來,合作社堅持以發展、和諧、共贏為宗旨,以富民強社為使命,先後幫扶了126名低收入農民家庭,使他們提前邁向小康。魏邦英家庭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魏邦英,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一家三代人,生活本就艱難,丈夫卻又患上不治之症,可謂是雪上加霜。盡管東挪西湊借錢給丈夫看病,但丈夫還是走了,留下了數萬元的債務。家中的頂梁柱倒了,生活的重擔一下子壓在了這個無助的中年婦女身上。張宴誌聽說後,主動上門幫扶,幫助她種植了5畝茶葉,並吸納其為公司製茶隊伍中的一員,親自指導培訓。如今魏邦英每年單靠向合作社提供的鮮葉就可獲利3萬多元,加上她製茶師的工資以及合作社的分紅,年收入6萬多元,不僅還清了外債,還在鎮上購買了90平米的商品房,為兒子漂漂亮亮地辦了婚禮。提起現在幸福的生活,魏邦英由衷的說:“這一切多虧了張總,是張總給我們一家帶來了幸福生活。”
“茶葉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其自身的發展離不開農民,農民的富裕也離不開合作社的引導和帶動,這兩者本身就是唇齒相依的關係。”這樸素的話語使我們看到了張宴誌的仁愛之心。幾年來,為了推動合作社的發展,張宴誌創造性地提出了“三規四品”的發展思路,即規劃先行、力求規範、適度規模,引進優良品種、提高品質、提升品位、打造品牌。為了提高社員的技能,實現“專業化分工、市場化運作、標準化生產”的發展格局,張宴誌組織技術人員先後為社員舉辦各類技能培訓10餘次,分發各類書籍、資料1000餘冊,並以手機短信的方式,編製優質茶苗栽培、田間管理須知、名優茶加工技術要點等內容,發送給社員參閱,從產前、產中、產後給社員一條龍服務,取得了明顯效果。社員茶田畝效益由原來的每年不足3000元增加到現在的6000元多元,社員家庭全部奔向小康。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沐浴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春風裏,赭洛山的田地綠了一茬又一茬,赭洛山人民的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那漫山遍野綠色的茶樹把赭洛山裝扮得千嬌百媚,再也沒有人說赭洛山和旁邊的駟馬河是窮山惡水了。一批又一批外出打工的遊子回家了,他們從這綠色的海洋裏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氣,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合作社的行列。
2009年的一天,清晨園區內樹上的喜鵲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該不會有什麼喜事吧,”正在忙碌的社員們小聲議論著。上午十點剛過,幾輛轎車開進了園區,第一個走下來的是中共南京市委書記朱善璐。他興致勃勃地參觀了整個園區,對這家全省首批四有合作社所取得的成績十分滿意。他在聽取了張宴誌理事長“合作社+公司+社員”的發展模式介紹後,給予了充分肯定,親切地稱之為:“赭洛山現象”。
伴隨著事業上的成功,張宴誌也獲得了許多榮譽。他先後被評為南京市勞動模範、江蘇省創業致富帶頭人和南京市科技興農標兵,並先後當選為南京市和江蘇省茶葉行業協會理事。
麵對榮譽和掌聲,張宴誌依舊保持清醒的頭腦,他深知腳下的路還很長,很長。談起今後的目標,他說了兩個字:“亮劍”。他說經過十多年的磨劍,企業已是兵強馬壯,有了騰飛的資本。他說2010年要完成銷售收入1200萬元,成為南京市首家產值突破1000萬元大關的茶葉企業。他還說要進一步做強品牌,放大經營規模,整合旅遊資源,開發衍生產品。他指著江蘇省首家茶文化基地的牌子,對筆者說:“在三年內把赭洛山茶文化基地建設成為集新品種引進、科技實習、科普示範、成人教育、休閑品茗、茶藝表演、寓教於樂、產學研為一體的江蘇省首家茶文化農業示範基地。”我想一個把製茶提升到茶文化的高度的人,一定是用心在做這項事業的。心誠則靈,我們有理由相信,他一定能做好茶文化這篇大文章。
當筆者結束采訪,到張宴誌的辦公室與他話別時,一隻青銅雕塑的老鷹映入我眼簾。這尊老鷹擺放在主人那寬大的辦公桌上,顯得格外耀眼。我問張總為何如此喜愛老鷹,張總給了我兩個理由:一是喜歡鷹那種傲視群雄的氣勢;二是欣賞鷹的敏銳。他說鷹在高空中下來捕食,常常是一擊而中獵物,其機敏和算計之準,令人歎服。
回來的路上,我想張宴誌不正是搏擊商海的雄鷹嗎?願這隻赭洛山之鷹帶領赭洛山茶葉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們展翅高飛,再創赭洛山神話。
責任編輯 瀟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