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赭洛山之鷹(2 / 3)

其實張宴誌承包林場並非一時心血來潮。他說他當時曾仔細盤算過,雖然有上麵所說的困難,但在林場創業還有三個優勢:一是有500畝的好地,二是赭洛山自然生態條件優越,三是附近勞動力資源豐富。而更主要的一點,這些年的打拚讓他更清楚的了解自己,那就是下海不善水性,打工身體不夠壯實,所以靠山吃山的信念更加堅定。

要救活林場,必須對症下藥。好在張宴誌承包前在林場的幾個月沒有白呆。那段時間張宴誌宛如一名隱居山林的中醫,對林場仔細把脈,通過“望、聞、問、切”,他找到了林場的病根,那就是多年一貫製傳統的小而全種植結構製約了企業的發展。因此,在他看來林場的唯一出路,就是調整種植業結構,確定新的主打產品。但選擇什麼樣的產品為主攻方向,也著實讓張宴誌費了不少心思。好幾天,他在赭洛山邊那500畝林地上徘徊、思索。有一回,他走到了山坡上一塊雜草叢生的茶田。他忽然想起了小時候聽老人說的山裏紅茶的故事。既然有此傳說,那至少說明赭洛山地區自古就適宜茶葉生長。於是,一個清晰的思路形成了:引進適合南京本地飲品習慣的名優茶,把林場改建成茶場,以品牌取勝,以規模創效益。

找準了目標,張宴誌便開始忙碌起來。他把改造危房,鋪石子路,整修茶田之類的事,交給妻子滕宏麗負責。自己則先後三上北京,與中科院茶葉研究所洽談引進良種茶事宜,最後選定了國家級無性係良種茶龍井43號。

談起茶葉,本地人都知道南京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就研製成功了“雨花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雨花茶”早已名揚華夏,是我國名優綠茶之一。那張宴誌為什麼舍近求遠去北京引進茶種呢?

張宴誌自有他的道理,他說當時南京附近的茶場都在一窩蜂地種植“雨花茶”,雖然效益也不錯,但他不想步別人後塵。他要另辟蹊徑,為的是日後能創出屬於自己的品牌。後來的事實印證了張宴誌當初抉擇的正確。

破舊的廠房修好了,自來水接通了,羊腸小道也變成了石子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了。這東風就是買茶苗的資金。張宴誌當年承包林場時,全部家當隻有區區的3萬元,還是開修理部時掙的,因為維修廠房以及修路、引水、通電等項目的開銷,3萬元所剩無幾。此時“錢”這個字宛如一座大山壓得張宴誌喘不過氣來。林場麵臨倒閉,又無財產抵押,要想從正規渠道貸款是不可能的,而自己那幫親朋好友又大都窮得叮當響,無奈之下,他隻好求爺爺告奶奶多方籌借了3萬元的高利貸。張宴誌後來回憶說,那天當他拿著那3萬元沉甸甸的高利貸時,心中升騰的是荊軻刺秦王壯士一去不複返的悲壯感。

1998年3月初,40畝茶葉都萌發了新芽,望著自己幾年來精心培育的茶葉吐露著芬芳,張宴誌緊鎖的眉頭終於得以舒展,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按照他的估算,3月下旬茶葉上市後,當年即可基本還清債務,而明年他想再擴大種植40畝茶葉,後年再……。此刻的張宴誌完全沉浸在對日後的憧憬之中。

也許像張宴誌這樣的有誌青年,其人生注定要經曆許多磨難,或許老天認為隻有經過這樣的洗禮,才能讓張宴誌鳳凰涅槃似的成熟起來,成為一隻搏擊商海的赭洛山雄鷹。

1998年3月21日,對張宴誌來說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一場百年不遇的桃花雪從淩晨開始一直下到午後,那淩空飛舞的雪花仿佛是一發發炮彈,擊碎了張宴誌一家人致富的夢想。幾年辛苦換來的是一堆堆爛葉,全家人痛心不已,妻子滕宏麗經受不住這樣的打擊,竟然大病一場。站在雪地裏,張宴誌想起了十多年前冒著大雪去學校考試的情景。那場大雪雖然讓他失了學,但卻磨煉了他的意誌,使他懂得了什麼叫堅強。而這場桃花雪雖然打碎了他全家辛苦幾年眼看到手的果實,但終究沒有打碎他們的希望。因為這幾年精心培育的茶苗是成功的,也證明他走的這條道是對的,頭腦敏銳的張宴誌透過這場雪災,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果不出所料,一年後張宴誌終於嚐到了豐收的喜悅。當年春茶上市後,每斤600元的價格仍供不應求,春茶季節剛剛過半就連本帶息還清了所有外債,加上賣秋茶所得,林場盈利十多萬元,在成功麵前,張宴誌又麵臨新的抉擇,是小打小敲維持現狀圖個安穩,保一家衣食無憂;還是乘勝前進,做大做強做出品牌,帶動一方百姓致富?自然,一個渴望成為雄鷹的人,他的抉擇隻能是後者。

嬗變篇:修道赭洛山

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張宴誌說;自己就是一個愛折騰的命,一旦看準目標就會勇往直前,百折不撓。

初戰告捷,張宴誌並未沾沾自喜,他明白這隻是萬裏長征剛剛走完第一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他很欣賞偉人毛澤東的這句名言。他把這句詩抄寫並貼在床頭,以此鞭策自己。

1999年底,石橋鎮召開全鎮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動員大會。張宴誌在會上做了發展茶葉大有作為的專題發言,從發展無性係良種茶的適應性、可靠性、可操作性以及效益對比等方麵現身說法做了全麵論述,引起了極大反響。會後他主動向鎮領導彙報企業發展規劃,請求政府在貸款、用地等方麵給予支持。在鎮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張宴誌拿到了20萬元的貼息貸款。靠著這筆啟動資金,僅僅兩年多的時間,一個近500畝的無性係良種茶核心園區建起來了。園區內溝、渠、路成框,涵、閘、庫配套。在此基礎上,張宴誌通過林場改製,注冊了有限責任公司,並以“赭洛山”品牌為注冊商標。張宴誌在赭洛山這塊屬於自己的領地裏,經過幾年的努力,完成了從個體業主到民營企業家的蛻變。

打出自己的名優品牌,一直是張宴誌夢寐以求的目標。為此,張宴誌嘔心瀝血,做了大量工作。技術員出身的他,帶領幾名工人經過不斷創新反複試製,終於成功創製出了風格特征介於龍井和雨花茶的新型綠茶。此茶色似玉,形如劍,鋒苗挺秀,白毫顯露,湯色嫩綠明亮,香氣清香高雅。品之,則唇齒留香,回味無窮。張宴誌將此茶命名為“浦橋玉劍”。接著,他又參照國家和地方標準,製定了更為嚴格的“浦橋玉劍”精品茶企業標準,並順利通過專家的鑒定。有了企業標準,為“浦橋玉劍”精品茶從作坊式的生產規模向現代化的標準化生產模式的轉變,提供了保證。

定型後的“浦橋玉劍”精品茶同年參加南京市名茶評比,以總評分第一名的成績一舉奪得金獎,填補了浦口區在地方名茶上的空白,一時被傳為佳話。2005年,“浦橋玉劍”精品茶又先後奪得江蘇省“陸羽杯”名茶評比特等獎和全國“中茶杯”名茶評比特等獎。而以“赭洛山”為品牌的注冊商標也被評為“南京市著名商標”和江蘇著名品牌。公司獲南京市民營科技企業稱號,產地和產品在全省同行業中率先通過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這年恰巧是張宴誌承包林場創業的第十個年頭。張宴誌用五個字對自己十年來的拚搏曆程做了精辟的概括:“十年磨一劍”。雖然隻有短短的五個字,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外人是難以體會的。

張宴誌認為他們這樣的民營企業抗風險能力差,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內外兼修。就像一個劍客,不光劍術要精,還要練好內功,才能實現從劍手到宗師的跨越。

他首先從提高自身素質做起,刻苦鑽研製茶技術,學習工商管理知識,取得了顯著成績。張宴誌說:自己作為企業的領頭雁,要想掌好舵,自身素質必須“水漲船高”。這些年,他勤學不輟,鑽研不止,從一個非科班出身的門外漢到遠近聞名的“製茶專家”,先後擁有農民技師、高級品茶員、內檢員、內審員等職稱,完成了從農民到專家的跨越。隨著企業的發展,他又由專家型向管理型人才轉變,2007年獲得清華大學EMBA高級工商管理碩士證書,並被評為江蘇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企業的發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張宴誌的有機茶園中無處不閃現著科技的魅力。為規避晚霜等災害天氣對春茶產量的影響,吸取1998年雪災的教訓,他在國內率先度身定做了茶園自動網紗覆蓋係統,並引進了日本防霜扇係統,模擬茶樹原生態生長環境,在有效規避晚霜危害的同時也對夏秋茶起到了明顯的增產提質作用。據測算,通過設施防護係統的開發應用,在不增加土地麵積的前提下,每畝可增收2700元,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產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