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頃刻興亡過手(1 / 2)

隨著車子漸漸駛入四九城的同時,車窗外的景象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具有京城的特色。

京城的聲望雖然在世界上,與明珠市並駕齊驅,但是在段玉衡的心中,卻更加喜歡著充滿朱紅雀門的京城,而比較反感那盡是高樓大廈的明珠市。

京城,如果從空中看,是一個成品字形的城市,並不像長安那邊四四方方,也不像南都那麼橫平豎直,但卻是北方地區,最具古老特色的城市。

段玉衡自從父母離異之後,便沒有再踏足過京城這座城市了,但是對這個地方,段玉衡卻還是很了解的。

京城與長安一樣,分內城和外城,而與長安不同的是,如今的京城,依然保留著封建時代人群劃分的聚居方式。

在京城的內城當中,一般居住的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商賈和官員,以及中央的一些部位的領導幹部。

而外城,卻聚居著那些地地道道的京城本地人。

不僅如此,就連國內著名的北大和清華,也都是在內城之中,而外城,則除了有那些狗血曆史劇中經常出現的八大胡同之外,還有大柵欄、雞爪胡同等等,這些充滿了市井氣息的地方。

可以,在京城的內城當中住著的,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精英與成功者,而在外城居住著的,都是那些閑庭信步,性格平和沉穩的老北京人。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居住方式,讓這京城呈現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如果來到京城的人,肯去細心觀察的話,就一定會現,內城的人,多是步履匆匆,做事話,充滿了效率與積極,每一個內城的人,都顯得匆匆忙忙。

而生活在外城的老北京人,則大多都顯得悠悠閑閑,經常可以看到外城各個胡同裏一家挨著一家的茶館中,總是能聽到外城老北京人,那翹著舌頭話的聲音。

其實,這一切,並不是居住在京城外城的人,或者這些老北京人就沒有居住在內城的外地人努力或者怎樣。

隻是,因為這外城的老北京人,從元代開始,便眼瞧著內城的朝代更迭,曆史興衰,可以是坐看時代變遷的。

因此,這些見慣了眼看著起高樓,眼看著宴賓朋,眼看著樓塌了的老北京人,自然便對這些世俗充滿了一種透徹的智慧。

因此,對於這些看透了興衰的老北京人而言,難得的不是位高權重,難得的不是你死我活,難得的亦不是這興衰榮辱,風光一時;對於這些居住外城的老北京人而言,真正難得的,是那一份閑適,一份平靜,一份“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安然若素。

這一切如若放在段玉衡的麵前,讓他選擇一種內城人與外城人的生活方式的話,那麼段玉衡是一定會選擇外城人的這種生活方式。

起,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五霸七雄鬧春秋,卻也不過是,頃刻興亡過手。

這一切的珍貴,怎也比不上人內心的那一份平和與寧靜,人心便是曆史,人心便是更迭,人心便是這改朝換代下,卻萬代不滅的中華民族。

段玉衡在這一刻,恍然透過這沉澱著華夏興衰的京城,看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既不是錢,也不是權力,而是這份大隱隱於市的智慧,僅此而已,卻很難得到。

“段兄弟,你應該是第一次到京城吧,要不我請你去吃個烤鴨?全聚德的!”

坐在段玉衡身邊一直沒停話的方江,看到段玉衡一臉嚴肅地望著窗外,一眼不,心中也有些焦急,於是便找了個理由與段玉衡搭話道。

“行啊,江哥你吃啥咱就吃啥!”

段玉衡的思緒,忽然被方江的詢問,從這千年的曆史中扯了出來,扭頭朝著方江笑了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