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舊式文人“潤例”談
書屋品茗
作者:廖太燕
“潤筆”一詞,源自《隋書·鄭譯傳》:“上令內史令李德林立作詔書。高熲戲謂譯曰:‘筆幹’,譯答曰:‘出為方嶽,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上大笑。”但是文人受賕,自古有之。宋洪邁《容齋續筆》“文字潤筆”條說:“作文受謝,自晉、宋以來有之,至唐始盛。”宋王楙《野客叢書》“作文受謝”條則提出不同觀點,“作文受謝,非起於晉宋。乞米受金,為人作傳,不足道也。觀陳皇後失寵於漢武帝,別在長門宮,聞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為文君取酒,相如因為文以悟主上,皇後複得幸。此風西漢已然,孫登《相如賦》曰‘長門得賜金’。”而後世學者也多將司馬相如作賦得銅一百斤視為文人獲取筆資的濫觴。到了李唐王朝,潤筆之風益盛,尤其是在文宗時期,長安文人爭相撰寫碑誌,如同入市做買賣。有人因此獲資豐厚,如李邕“早擅才名,尤長碑頌。雖貶職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多齎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後所致,凡數百首,受納饋遺,亦至巨萬。時議以為古鬻文獲財,未有如邕者。”也有人排斥筆謝,《新唐書》卷一百八十二記錄裴均之子攜萬縑拜謁韋貫之,請其為父作墓誌銘,韋氏正色道:“吾寧餓死,豈忍為此哉?”
延及明、清,文人們對潤資的曖昧態度悄然轉變,尤其是在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資本的萌芽改變了人們的經濟觀,詩文、書畫都可以待價而沽。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卷一記載,沈練塘閑論天下文士,認為無人不重財。祝枝山遇人求文,輒問“是見精神否”(俗以取人錢為精神)?或說“吾不與他計較,清物也好”(清物:指青羊絨)。熟人托桑悅作文,桑悅卻說:“平生未嚐白作文字,最敗興,你可暫將銀一錠四五兩置吾前,發興後待作完,仍還汝可也。”雖不收錢,還是要見著錢。
清初,更是出現了自定潤例的現象。1660年,呂留良撰寫《賣藝文》,為自己及友人賣藝作價:
鷓鴣(黃宗炎)石印每方二錢;金印銅鐵印每方三錢;玉印瑪瑙印每方五錢;水晶印磁印每方四錢;犀象虎魄蜜蠟玳瑁印每方五錢;北宗山水,每扇麵三錢;詩:律一錢,古風三錢,長律每十韻加二錢;文:壽文一兩,募緣疏一兩,祭文五錢,碑記書序各一兩,雜著五錢。
麗農(黃子錫)南北宗山水,每扇麵三錢,冊頁三錢,單條五錢,全幅一兩,每尺三錢,堂幅二兩;詩文同鷓鴣。
殳山(朱聲始)文每篇一兩。
鼓峰(高鬥魁)小楷每扇麵二錢;行書一錢;帷屏每扇幅三錢;錦軸每幅八錢;齋扁每字一錢;柱聯每對一錢;詩文同鷓鴣、麗農。
東莊(呂留良)石印每方三錢;小楷每扇滿麵三錢,冊頁三錢,手卷每尺三錢;行書每扇麵二錢,冊頁手卷同;單條三錢;草書每扇麵三錢,冊頁手卷同;詩文同鷓鴣、麗農、鼓峰。
孟舉(吳之振)小楷每扇麵二錢,行書每扇麵一錢,柱聯每對一錢,畫竹每扇麵一錢,寫生每扇麵一錢,著色二錢。
1759年,歸田揚州的鄭板橋則將《板橋潤格》刻在西方寺前的一塊碑石上,並公然表示:“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中心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賬。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也。”傳統的人情酬酢方式為銀貨兩訖的方式取代,直接以現金進行交易的契約行為得到認可。
一
科舉的廢除、媒體的勃興使許多士人轉入民間,逐漸商業化、職業化,進入以稿酬度日的生活模式。民元以降,這個群體持續膨脹。報刊、雜誌為保證稿源、招攬讀者,開始規範化地支付酬勞。文人們除了通過文藝才華從報刊、雜誌換取不等的收入外,還看準了與傳統習俗如婚喪喜慶相關的文學書寫,以及與字畫評鑒、收藏相關的藝術創作,使潤筆這種傳統的文化買賣方式得於延續。近代以前,潤例隻是個案,寥寥可數。但在二十世紀前四十年,文人公示潤例出售詩文、書畫已然成風。鑒於潤例往往同時涵括書畫、詩文,筆者將以詩文例為主,偶涉書畫例展開敘述。而新式知識分子中,隻有郭沫若、聞一多等少數幾人訂過潤例,所以本文的關注重點是舊式文人。
潤例有通行的形式,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部分:首先是一段序文,記錄作者的籍貫、家學、師承,詩文或書畫能力以及訂立原因;其次是價格標準,詩文多以文類(古文、詩歌等)、題材(碑文、壽序等)、形式(散文、駢文等)區分;書畫則以題材(楹聯、堂幅等)、大小(五尺、七尺等)、用料(金箋、青綠等)劃分;最後是推介同人署名,以及聯係方式。
文人訂立潤例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幾種:一、紓解經濟壓力。杭縣鍾廣生移居北平後,為求自給而賣文,“比相如之賣賦,未遇長門;擬皇甫之撰碑,何嫌匹絹”。劉季平談到上門索取書畫者眾多,讓他不堪負荷,“耗紙損墨,遂有玩物之累”,歸鄉裏居後“益與世遠,摸金乏術,指囷無人,而登門求書客猶弗絕”,訂立書例乃“為禦窮之計”。二、籌集資金,襄助他人。章太炎主辦《華國》雜誌時資金短缺,馬精武、田桐為提供幫助而計劃鬻書兩百份。三、杜絕蹭文行為。包天笑說自己訂立潤例的目的在於“借此以拒絕許多泛泛之交的親友向我揩油”,“這個潤例發表後,恰值張仲仁的母親故世了,我一連作了六幅挽聯,都是商界中人送的,說來說去這幾句話,我二十四元袋袋平安了”。四、潤筆市場並未消失。1915年,《國學》雜誌第五期刊登了朱樹培起草的《征集〈夢訓圖〉題詞啟》,請人為《夢訓圖》題詞,並在“附啟”說:“如蒙賜題詠,希寄至蕪湖二街長德典內朱某……來稿並請注明地址,俾便附寄贈品。”寄去題詠,即可獲得報酬。1932年,《國風》半月刊創刊號錄有署名顧毓琇及其兄弟的《顧太夫人五十生辰征詩文啟》,曆數母親的生平事跡、碩德懿行後,請求“當世巨人長德”為之撰寫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