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古村落刻不容緩
來稿摘登
作者:高峰
村前要衝之地立有牌坊,歸來的遊子遠遠望見,心神激蕩。嫁女兒、娶媳婦、老人千古,都要從這裏經過。祠堂更是村莊的核心,在此祭祖、行使宗族權力、舉行公共活動。族長在這裏訓斥不孝不忠、犯盜犯奸的行為,表彰做善事和苦讀獲得功名的人。凡涉及到全族利益和聲譽時,宗族的凝聚力便會凸顯。每逢婚喪大事,又顯出了宗族間的親疏——本房人將恩怨暫置一邊,不用催請,沒有報酬,按“倡頭者”的分工,各司其職幫忙。縱橫交錯的血脈之網,維係著人與人、戶與戶之間的關係。
不是所有的村莊都是古村落。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先生歸納了四個標準:一是有悠久的曆史,且這曆史還被村落記憶著;二是有較完整的規劃體係,如較完整的村貌、建築、街道以及廟宇、戲台、橋梁、水井、碑石等;三是有較深厚的非物質的文化遺存;四是鮮明的地域特色。古村落拍攝專家李玉祥認為,中國幾十萬個村莊,現在大概僅剩下三千到五千個古村落。
在當今快速城鎮化熱潮中,鄉村治理已經出現了規劃管控無序、有新房無新村、千村一麵、“騎路村莊”等問題,迷失了自我。
以漢文化為主要特征的傳統鄉村社會,儒教統領與宗法結構合一,居處環境與自然、人文因素合一,包蘊了複雜的文化空間,長久支配了中國曆史,迄今仍然對國民文化心理產生影響,並對亞洲儒文化圈及國際華人世界發揮現實支配力,是極其寶貴且無法複製的文化資源。
馮驥才一直擔憂“千城一麵”的文化悲劇在農村重現,千姿萬態的古村落被當作垃圾清除。他說,古村落是農耕社會最基礎的生活單元和文化元素,從其儲存的曆史細節和記憶中,我們可以找到中華文化的根脈。如果古村落蕩然無存,那麼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失去了承載體。
以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的“中國民協”,沒錢沒權,很難獨自完成保護古村落的任務。2003年至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國家文物局評選出一百六十九個中國曆史文化名村,而封閉破敗、沒有自我保護意識的村落卻得不到重視。
令人欣慰的是,4月16日,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聯合下發關於開展傳統村落調查的通知,要求下屬各縣級機構自籌經費,組織入村調查,走出了保護的第一步——查家底。
但之後的保護將更為艱難。專家為此提出了一個看似激進、實則有理的思路:政府發補貼,讓原住民願意住在古民居中,就是最好的保護。他們以生活的方式看護著、保護著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