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故宮星巴克說開去(1 / 1)

從故宮星巴克說開去

來稿摘登

作者:陳超博

故宮是中國最大最古老的建築群,它經曆了明、清兩個朝代,並且擁有大量珍貴的曆史文物。可以說故宮象征著中國的古代曆史和古代文化。但多年前,在這樣的一個建築中卻悄悄地開設了一家星巴克咖啡店。

這個事件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引起了巨大的爭論。有的人認為這是外國消費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文化入侵,並呼籲“把星巴克趕出故宮!”。有人還借題發揮,說外來的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導致了國人不知道重陽節、乞巧節;外來的KFC、麥當勞、必勝客衝淡人們對傳統食物的渴望,而國外的好萊塢電影使得中國的戲曲無人問津,似乎所有外來文化都是陰謀,都是別有用心。而事實是這樣的嗎?試問,為我們現在的生活帶來巨大進步的科技又有多少不是來自西方呢?難道這些科技成果我們也要排斥嗎?

縱觀曆史,中國的文化也曾經影響過世界,中國的指南針、造船術、活字印刷、造紙術推動了新航路開辟和歐洲的文藝複興。再看中華文明最為繁榮的唐代,對外實行開放的政策,吸收了大量的外來思想與文化,並且向外也輸送了許多有中國特色的文明。唐代之所以繁盛,一個重要原因正是因為中國對外來文化的兼收並蓄,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當然我們也承認,外來大眾文化確確實實對國內的傳統文化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對比外來工業產品與傳統手工商品,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發現工業產品在生產線上快速流動,隻需一天時間生產出來的產品就可以成千上萬,而手工藝品即使讓速度最快的工匠來打製,一個星期也造不出多少。比方說前一段時間的“茶壺事件”中貼標簽的行為,充分地反應了手工生產的不足和供需矛盾。其他方麵可能也麵臨著類似的問題。

麵對外來文化,我以為最關鍵的是確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星巴克作為一種西方俗文化的代表,與中國故宮的古典氣氛確有不協調之處,將其請出也就罷了,但如果把這個事件上升到不必要的高度進行過度詮釋,以情緒的宣泄代替理性判斷,則也不利於正常的文化交融和文化發展。

拿“節日現象”來說,確實有許多的外國節日進入了中國,像母親節、感恩節、聖誕節等,而且很多時候都學得不像,有一種“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意味,然而令人深思的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我們又過得如何呢?這些傳統節日無不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義和審美趣味,但許多人卻無繼承和弘揚的興趣,結果把這些節日活生生地變成了粽子節、月餅節、湯圓節、大餐節。這還有什麼味道呢?五味令人口爽,最後可能隻是為了節日而節日。那一輪明月所帶來的寧靜已被城市中的煙雲所遮蔽,而團聚在一起的溫暖已被那“口爽”的食物所埋沒。

所以更多的時候需要我們“自強”,需要我們自己勇敢地站出來反思自己,總結自己!而不是去鋪天蓋地找別人的理由,挑別人的毛病。中國該怎麼發展?中國該往何處去?絕對不在於別人,而在於中國人自己。而自強自信也一定是唯一的出路。